凃京威觀點:教廷外交的核心與雙重承認的可能性

2024-02-21 07:00

? 人氣

教廷在意的是教務問題,而不是外交政治問題。(AP)

教廷在意的是教務問題,而不是外交政治問題。(AP)

2024年總統大選後,隨即諾魯與中華民國(臺北)斷交,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恢復外交關係。諾魯外交與貿易部長安格明(Lionel Aingimea)對央視記者表示,與臺灣斷交將為諾魯發展帶來新機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諾魯斷交後,中華民國僅存12個邦交國,換言之,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僅有12個國家願意以《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接受中華民國派遣外交使節並給予相應的禮遇及待遇。

教廷(梵蒂岡)是這12個邦交國中其中一個,也是唯一領土座落在歐洲的國家。教廷不只在臺北設有駐華大使館,中華民國也在義大利羅馬、近梵蒂岡城設有大使館,並在大使館牆面升起中華民國國旗。

這座在羅馬的中華民國大使館,它的意義,不只代表一個邦交國,更是在人來人往的歐洲街頭,提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各國民眾,中華民國實際存在,而且仍舊存在。

然而,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逐步對外籍傳教士開門。隨著中國大陸與教廷的互動增加,許多人擔憂教廷與中華民國斷交。

1979年起,教廷不再派遣總主教級大使出任駐華大使館,改派蒙席出任臨時代辦——代理教廷大使缺位時期的職務。2018年教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為期兩年。2020年這項臨時協議第一次延長。2022年9至10月再次延長時,媒體傳聞談判過程中包含設立「宗座聯絡處」的規劃。今(2024)年春天,教廷將再展開談判,就即將到期的新一個2年進一步磋商及規劃。

教廷會怎麼安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尤其在隨著美國相對國力下降,歐盟、中國、亞洲國家相對國力提升的情境下,更受外界關注。教廷會怎麼選擇呢?

教廷相當富裕,而且教廷存在的目的與提升她國民經濟待遇無關,因此,援助外交、技術外交並非影響教廷的做法,無論是臺北或是北京習慣拉攏邦交國的手法都不可行。擴增教友規模也不是教廷外交的核心目的,畢竟教會關鍵的是信仰本身和活出信仰,而不純乎數字統計。於是,真正在教廷內心的議程,幾乎不是目前社會輿論中提及的財富、人數,甚至主教任命這項議題。

許多人提及,教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做出比對越南更多的讓步,讓北京得以插手主教任命。這其實是個以政治為出發的扭曲解讀,因為協議內容從未公告,各項說法只是猜測。

事實上,教廷是個熱好與各國簽署雙邊協定的國家,自18世紀以來,教廷共計簽署266個協定,其中多數仍在實行中。這些協議超過一半以上是在20世紀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簽署。透過協定的國際法文件,教廷得以保全自身利益,同時也將天主教價值觀嵌入各國國內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