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看2024台灣大選:中國經濟脅迫加劇,選前施壓有別以往

2024-01-12 16:01

? 人氣

第二個是銷售的調整,侯彥隆說,產量降低之後,許多業者在政府的協助之下擴大台灣境內市場銷售,「包含我們都漁業青年,那些年輕人的午仔魚就自產自銷」;其次是開發其他國際市場,最主要的兩大市場包含美國及日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養殖業者在石斑魚被禁的一年半中積極調整,如今面對中國市場突如其來的重啟,反而有些措手不及。「我從業者的口中聽到,(解禁)在短期、這一兩個月內應該沒有實質的幫助。當然跟產季也有關係,那也因為禁了一年半,現在池子裡面的魚其實沒有達到符合上市的規格、沒有足夠的量,可以再直接銷售到中國大陸。」

從被封鎖、試圖應變到如今回歸穩定,侯彥隆表示中國此類經濟脅迫的衝擊效果,恐怕會愈來愈低。 「我覺得目前禁止跟開放之間,影響選票的程度……影響層面也會越來越少,」他說。

中經院研究員徐遵慈告訴DW,事實上中國在選前對台施加壓力,很可能只會帶來反效果。 「它只會讓人們更加憤怒、或更謹慎地對待中國影響台灣選舉或政治的明確議程(explicit agenda),所以就政治議程而言,我不認為這種經濟脅迫會極大地改變這裡選民的行為。 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即將到來的選舉也不會。」

專家:北京不會做得太超過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則分析,台灣正與全球多數發達國家一樣,從以中國為主的單一市場走向多元化,包含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不斷增加,並已超過對中國的投資,而來自中國的「經濟施壓和經濟脅迫,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台灣經濟部上個月公布,2023年累計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額為51.3億美元,年增7.26%,持續超越對中國投資額29.6億美元。莊嘉穎告訴DW:「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依賴將會減少,台灣可能會有更多的選擇,也可能不那麼容易受到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和脅迫。 」

同時,「北京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也相當謹慎」。 莊嘉穎指出,中國目前同樣面臨供應鏈、經濟成長放緩等問題,因此它也會保持警惕,以免做得太超過,進而損害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

他以日本為例指出,當中國因日本排放核廢水而禁止其海產進口時,「(國際社會)又是一片譁然、很多人為此大吵大鬧,人們談論扇貝會受到怎樣的衝擊,日本的漁業某部分會受到怎樣的傷害。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數字,出口至中國的海產僅佔日本GDP的0.17%。」

莊嘉穎認為,這類似模式將不斷上演,也就是中國正試圖從經濟脅迫中獲得大量籌碼,而各界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隨著各國逐漸對中國市場去風險化,事實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