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盤點2023中國經濟:官方數據有哪些疑點、2024的發展又怎樣?

2023-12-25 09:51

? 人氣

2023年冬天的北京,快遞業在寒冬之中繼續趕工送貨。(美聯社)

2023年冬天的北京,快遞業在寒冬之中繼續趕工送貨。(美聯社)

人們本以為中國會在今年迎來轉折——經濟走出低迷一路復甦。結果卻恰恰相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很難回憶起當時的預測,但在2023年伊始,中國的前景一片大好——人們這樣認為的部分原因在於,為恢復成長,中國領導人選擇在2022年年底迅速廢止新冠動態清零政策,即便為此付出慘痛的人員代價。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六個月後,每個人都竭力弄明白他們的預測為何會出錯。

常見的答案是,這是由於嚴苛的疫情封控損害了人們的信心。這一答案可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早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國房地產泡沫、政府對財務的粉飾和市場改革遲遲未至就已經注定了經濟停滯的局面。新冠疫情時期的狀況並非導致了這種結構性緊縮,反而是掩蓋了其不可避免性。2023年到來,中國官方報告2022年GDP成長率僅為3%,而有人很容易辯稱這一年實際上是負成長。

儘管如此,中國官員仍預報2023年的成長目標為5%至6%。

目標一經確定,官員們就開始努力確保達成目標。但是,由於房地產行業仍在下滑,商業投資繼續持平或負成長,淨出口下降,政府支出又受到了稅收減少的制約,實現中國預期成長率的全部重擔都落到了家庭消費上。

到了春天,越發明顯的是,要以足夠的消費推動GDP成長5%,就需要政府採取刺激措施。然而,儘管政府常年支持國有企業和銀行,但坊間盛傳領導人將對家庭的支持視為「福利主義」並反感這種做法,此類財政刺激從未出台。

改寫事實

這使得官員們只有一個選擇來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改動了之前的消費統計數據,使2023年的成長數字達到5%以上。雖然這一結果從根本上與過去一年的跡象不符,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還是接受了中國政府給出的結果,並於11月7日(常規發布時間之外)更新了自己對中國2023年成長的預期。

對2023年中國經濟成長的獨立統計可能會接受的中國政府官方數據是,截至第三季度消費成長5%,但GDP的其他組成部分:政府支出、淨出口和商業投資仍為持平或負成長。綜合來看,中國2023年GDP成長可能為0至2.5%,具體取決於假設中2023年中國房地產投資的負成長程度。

這一較低的增速估計與中國政府和IMF認可的官方數據相去甚遠,卻與今年一些傳聞中的證據更為吻合:

#地方削減公車服務和街道照明

#未闡明原因的統計數據修改,誇大了表面成長

#暫停發布講述消極故事的數據

#現代史上首次出現外國直接投資負成長

#出現緊縮

#緊急擴大財政赤字,儘管報告經濟成長穩健

#進一步接管私人開發商

#從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淨收債務償還款,而不是新增官方發展援助

#全年持續努力緩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下行壓力

#中國股市今年的表現是主要股票市場中表現最差的之一

#報告和未報告的嚴重資本外流

#結婚率和出生率創歷史新低

這些只是部分廣為人知的看跌跡象。官員們經常掩蓋顯示經濟壓力的證據,而民眾會因為負面表達受到懲罰。

民間悲觀情緒

不過,在私下裡,中國的經濟學家今年顯得更加坦率。一位經濟學家對我說,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從美國的70%縮小到了67%,糟糕的政策選擇將使其不可避免地下降到40%。另一人說,房地產的低迷還沒有演變成全面的金融危機,這是一個奇蹟。還有人說,忽視經濟成長可能導致社會和政治的不穩定。

儘管有這些證據,中國官員仍將政治目標置於經濟信譽之上,想方設法宣稱經濟成長已步入正軌,例如,他們聲稱難以衡量的服務業活動突然蓬勃發展——由於高品質的服務業數據匱乏,這種說法無從被反駁。當局堅稱系統運轉良好,GDP成長率將超過5%,對外資企業為何紛紛撤離、國內私營企業為何拒絕投資或招聘新員工、消費者花錢為何如此謹慎等問題一概不予理會。

中國當局經常稱中國經濟遭遇逆風是全球環境造成的,但美國今年的表現卻與中國截然相反。一年前,聯準會已將利率從接近零的水準提高到4.5%,2023年,聯準會又加息四次,使得聯邦基金利率升至高達5.5%。人們普遍認為這將導致經濟衰退,但到第三季,美國實際GDP與中國(被誇大的)4.9%的成長率持平,同時通膨趨於穩定,就業水準良好,外國企業(包括中國企業,在允許的情況下)紛紛湧入美國,以享受補貼和稅收減免。

一年的變化真大。今年1月,人們曾打賭中國的經濟成長將是美國的五倍;而現在,除去中國數據裡可疑的統計成分,美國的經濟成長反而超過了中國。考慮到人民幣疲軟,若以美元計算,這一對比更加明顯。

商界領袖們早就知道,在中國做生意意味著要承受風險。這裡有政治風險、知識產權被竊取的風險、市場競爭風險、聲譽風險、匯率風險以及數不勝數的其他問題。但過去CEO們無需關注中國宏觀經濟風險:中國是挺麻煩的,但由於它在全球經濟成長中佔據了很大比重,所以麻煩還可以忍受。

但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宏觀經濟風險與其他經濟體的一樣令人擔憂。2022年,一切問題都可以怪到新冠疫情頭上;2023年,政策和商業領袖們認識到,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現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有著同等幾率需要去處理尚待解決的中等收入問題。

接下來會怎樣?

這將對2024年產生三個影響。

首先,在經歷了2021至2023年房地產的嚴重調整後,情況正在觸底,明年建築業可能會促進而非拖累經濟成長。但是,鮮有其他周期性驅動因素會出現好轉,消費、政府支出和淨出口的長期結構性限制依然存在。

危機風險和債務問題在2023年只是被踢到了一邊,並未得到解決,並將在2024年繼續令人焦慮。與今年疲軟的實際GDP相比,中國在2024年可能會出現溫和的周期性改善,但遠非達到5%的期望值。

其次,2024年將是中國經濟放緩的全球溢出效應顯現的一年。對發達經濟體來說,中國市場准入的重要性將降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將被迫尋找其他發展引擎。這意味著地緣政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崛起、美國衰落的錨點假設將退出歷史舞臺。其影響將是深遠的,也是難以預測的。

最後,2024年的一大變數是中國在可能會重拾市場實用主義,這種實用主義曾使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成為全球化的明星。安全和政治專家懷疑習近平是否有絲毫以改革為導向的念頭。也許沒有,但如果市場改革是唯一能支撐共產黨在經濟上履責並實現其抱負的方法,那麼任何人都不應排除這一可能性。

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習近平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就曾試圖讓市場更加中心化,只是在意識到這將是多麼具有挑戰性後才暫停了這一努力。是的,今天很難想像中國會扭轉其國家主義的路線,但同樣也很難想像中國會在去年結束新冠清零政策,或在20年前讓中國國有石油公司赴海外上市。

改革並不是2024年中國的基本國情,但中國有過令人驚訝的記錄,改革的可能性並非微不足道。這就是為什麼聰明的企業會保住留在中國的選擇,即便在美國政客接連鼓吹脫鉤的時候也不下牌桌。2024年,明智的西方官員將優先考慮理性對待中國問題,這樣他們就能在中國的經濟磕絆中佔優——而不會無謂地損害本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

本文作者榮大聶(Daniel H. Rosen)是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聯合創始人和合夥人。)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