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 笨蛋,問題不在文言文!

2023-12-12 06:50

? 人氣

北一女老師批評國文課綱掀起風波,其實有著中華文化被刨根的深層憂慮。圖為1934年出版的線裝《古文觀止》(CC BY-SA 2.0∕wikipedia)

北一女老師批評國文課綱掀起風波,其實有著中華文化被刨根的深層憂慮。圖為1934年出版的線裝《古文觀止》(CC BY-SA 2.0∕wikipedia)

北一女的國文老師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掀起一陣風波。但是很遺憾,爭議焦點卻轉到「文言文該不該保留/合不合時宜」上頭,但問題其實不在課綱中的文言文/白話文比例,而在於教育能不能讓學生接收到其中承載的知識與智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就舉兩句七字成語為例:「多行不義必自斃」與「覆巢之下無完卵」

首先,這兩句都是文言文,然而,它們又是那麼清楚易懂,甚至很多人都能立即領會。嘗試以白話文說明這兩個成語看看,需要花多少唇舌、多少筆墨,我保證,還不見得會比單說這七個字更清楚明白。

這兩句成語各有其典故來源,先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春秋時,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偏愛小兒子叔段,一再為叔段要求封邑。叔段不但在封邑「京」築了超過體制的城,更暗蓄甲兵意圖政變。鄭國大夫提醒鄭莊公:「叔段坐大,恐怕將來無法控制。」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長話短說,叔段完成作戰準備,將要出兵,鄭莊公卻先發制人,叔段一戰而敗逃出國境,莊公平定叛變。

前述鄭莊公那兩句話都是2500年前的古文,前一句流傳至今甚至成了白話文,因為無須翻譯,人人都懂;後一句則是現代人不可能使用的文言文。

但是,多行不義為什麼必然自斃?如果行不義者必自斃,那就不需要法律了嘛。故事中,鄭莊公當時嘴上說得輕鬆,其實一直在密切注意情況,軍隊更維持隨時可以集結出征的狀態,才可能先發制人。這,才是國文課講這一篇時,老師應該教學生的。(很幸運,我的大一國文課本《左傳選讀》第一篇就是〈鄭伯克段於鄢〉,而我的老師黃啟方教授有教我們這個)

再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三國時,孔融自負才名屢屢批評曹操,曹操顧忌孔融是當時的士人領袖而予以優容。終於曹操不再忍耐,下令逮捕孔融,這個動作讓士人社群為之惶懼。當逮捕孔融的官吏來到,孔融問:「希望罪只及於我一人,不要牽連兩個孩子。」兩個兒子從容對父親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果然,前來逮捕兩個兒子的官吏隨後也到了。

前面兩個兒子對孔融說的話是文言文,但絕非艱深難解的文言文,如果稍微體會一下當時的情境,那兩句還真能讓人「有FU」。而這兩句化約為「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成語,更流傳至今成為大家一聽就懂的白話文。

選這兩句做例子,還有針砭時事的意思:

民進黨政府這幾年已經有太多箝制言論的不義之舉,包括「查水表事件」等,這次國文老師出來批評國文課綱掀起風波,其實有著中華文化被刨根的深層憂慮。然而,多行不義事實上不必然會自斃,如果只是認命式的「覆巢之下無完卵」思考,而不是積極體認「不容他覆巢」,恐怕等不到看見「不義自斃」的那一天。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