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哲專文: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2023-10-03 05:40

? 人氣

台灣文化獨立意識的萌芽⑴一場啟蒙我「文化獨立」的音樂會(1970 年4 月15 日)—卡薩爾斯指揮全球100 位大提琴家音樂會(紐約林肯中心)這場為聯合國學校基金會募款慈善音樂會,門票是美金50 元的天價,但我終於看到了我大學時代就心儀的,廿世紀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這是他在1961 年接受甘迺迪總統夫婦邀請在白宮演出後,首度在美國演出,那天不少「人文大師」雲集,例如塞哥維亞(吉他大師)、摩爾(雕刻大師)、夏卡爾(繪畫大師)、奧登(詩人)、伯恩斯坦和卡拉揚(指揮大師)、以及15 歲的馬友友等,都來參加這場向「卡薩爾斯致敬」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最令我感動的是,卡薩爾斯演出故鄉加泰隆尼亞民謠《白鳥之歌》,顯然他在掉「思鄉 」,這時全場聽眾也情不自禁地流淚,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音樂會感動落淚。卡薩爾斯「不妥協的精神」深深地影響我,他的加泰隆尼亞「文化獨立的精神」,也更深地感動我。去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雖然國內80% 贊成,但是因為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而失敗了,他們可能沒有以卡薩爾斯《白鳥之歌》去征服國際人士的同情心而未能成功。⑵一場啟蒙我「台灣文化獨立」的演講—愛默生「美國學者」1837 年美國詩哲愛默生為美國獨立60 週年紀念,在哈佛大學舉行一場歷史性演講「美國學者」,他說:「美國作為歐洲文化殖民地的時間實在太久了,我們美國應該要有獨立的文學和文化。」50 年之後,醫生作家霍爾姆斯(Holmes)說這篇演說是,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因此後來才有美國新英格蘭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才有梭羅、愛倫坡、馬克吐溫、惠特曼和佛洛斯特等美國典型的大作家與詩人出現,二次大戰後,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超過英國。⑶摯友吳潛誠大作《航向愛爾蘭》,啟示我們台灣人,1890 年以「Abbey Theater」為中心的,詩人葉慈等人所推動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可以說是比「武力革命」更有效地,促成1922 年的愛爾蘭獨立,葉慈也因此在1923 年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愛爾蘭作家蕭伯納、貝克特、詩人赫湼三人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顯然都受惠於這場「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葉慈曾說:「有獨立的愛爾蘭文學,才會有獨立的愛爾蘭。」1982 年南加州發生了三件文化界大事件,使我變成了「台灣文化傳教士」:⑴文壇老兵楊逵於1982 年10 月來南加州訪問,促成了「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此會存在11 年(1982-1993),邀請十多位台灣作家來美國巡迴演講,1989 年在日本筑波大學舉辦「第一次國際台灣文學會議」。⑵蕭泰然與許丕龍在1982 年11 月12 日催生第一屆「感恩節音樂會」,促成了「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創立,此基金會催生了三首蕭泰然不朽的協奏曲,並帶動了海外台灣人的「音樂文藝復興運動」。⑶台灣文化奉獻者張良澤於1982 年,來南加州宣揚台灣文化,促成了「台灣出版社」的成立,在南加州創刊「台灣文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