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今晚我想來點「兩岸火鍋」

2023-08-26 06:10

? 人氣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見圖)日前接受《彭博新聞》專訪,「與習共餐」成為不錯的政治語言。(美聯社)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見圖)日前接受《彭博新聞》專訪,「與習共餐」成為不錯的政治語言。(美聯社)

近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接受《彭博新聞》專訪,主持人提到賴曾說習近平是他最希望共進晚餐的世界領袖,並在專訪中追問:「哪一道台灣料理能帶來和平?」,賴清德卻回答:「可能談吃什麼食物還太早,因為兩岸目前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克服才有辦法進行,至於要吃什麼食物,沒有想到那麼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筆者觀察,這便是典型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賴清德在台大演講時回答想「與習共餐」,後續引發的效應跟回饋並非在賴清德本人或是其團隊預料之中,原本是輕鬆地回應竟被外媒引用來向中國大陸外交部提問,甚至被《彭博新聞》做為專訪問題之一。無論真心與否,「與習共餐」著實是不錯的政治語言,也有機會成為賴清德兩岸論述的一環。 

可惜賴清德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面對「晚餐吃什麼?」的系列問題可謂是毫無準備、腦中一片空白,白白浪費掉主持人「做球」的善意,賴清德的回答更加驗證「與習共餐」只是想討好年輕選民的輕浮語言,無心之論被賦予過高的政治評價,反倒是專訪有心「做球」卻揮棒落空,突顯他對於兩岸論述的準備不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美聯社)

「與習共餐」要吃什麼才能帶來和平確實是個大哉問,和平的前提便是透過政治語言遞出橄欖枝,藉由一件事、一樣物來傳達政治意涵在兩岸之間屢見不鮮,且對岸的政治習慣對此更是樂此不疲,舉凡過去的「團團」、「圓圓」貓熊;合璧展出的《富春山居圖》;辜、汪互贈「筷桶」、「筆筒」;馬習會各自的「藍色」、「紅色」領帶以及台灣藍鵲瓷器等等,無論就台灣而言是否友善,皆暗藏政治意涵。 

筆者認為,「與習共餐」的最佳選擇便是兩岸共有的飲食文化-火鍋。做為中華飲食文化最具特色之一的火鍋,最早能追溯到西周時期的「火鼎」,當時將鼎器改為炊具。而鼎為禮器象徵身分與國家,過去有秦始皇尋九鼎以昭天下其執政合法性之傳說,又因九鼎起源於夏,更賦予火鍋承載中華文明之意涵,暗喻兩岸皆為炎黃子孫、華夏之後。宋代開始民間即有吃火鍋暖冬的習俗,乾隆更是在「千叟宴」請耆老們吃火鍋,因此火鍋也由「禮」漸漸入「俗」。禮俗合一,象徵打破地位及身分的界線。

而火鍋特殊的用餐形式做為政治語言也極其合適,吃火鍋也稱「圍爐」,象徵團圓、熱鬧、幸福之意,圓形的器皿則代表圓滿、團結、友善之情。火鍋往往在冬天食用,恰似在凜冬之中送來一份暖意,同時也體現出不分你我、打破籓籬、放下尊卑的平等「共食」文化。口味不分南北、調料不分東西,鍋中之物可貴如龍蝦、和牛;也可芥如豆腐、粉絲,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端看食用者之需求及愛好,傳達「各取所需」、「兼容並包」的意像。若是食用一鍋之內尚分你我的「鴛鴦鍋」,不就是暗喻「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兩岸互不隸屬」最好的政治語言嗎? 如此的晚宴,這球;北京是接還是不接?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