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日本擴軍大業可能遭遇經費問題

2023-03-04 06:40

? 人氣

惠譽國際今年1月也同步提醒:「日本貨幣政策進一步調整的可能性增加,使公債波動走向面臨風險。」文章認為,目前的通膨是暫時的,「基本上,我們並不認為日本央行將緊縮貨幣政策,例如進一步調整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殖利率限制、量質兼備寬鬆(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但這類假設的風險已經上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重大風險短期之內還不會發生,但這表示日本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衝擊,例如去年的能源價格就讓該國陷入巨大貿易逆差。如果日本想要軍事擴張,有效建立嚇阻能力,就得設法長期韌性因應各種突發狀況。

這些新支出經費的來源目前還不確定。首相岸田文雄提議徵收國防稅,卻立刻遭受大力反彈,甚至連他的自民黨同仁都不支持。日本多年以來一直明白自己的財政困境,但在延遲多年之後,於2019年從8%提高至10%的營業稅,已經導致GDP大幅收縮,並使民眾不太願意進一步加稅。

兵源也是個問題

對日本來說,眼前的道路既狹窄又陌生,經濟過熱已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即將到來的「春鬥」工會薪資談判值得市場關注。如果整體薪資能夠順利提高,目前的通膨就能轉化為經濟成長,如果這個過程順利且可以持續,那麼政府可能就會得到政治籌碼來扭轉局面並進行增稅,當然這也可能會抵消一部份的經濟增幅。在這段時間,日本央行應該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升息,但至少必須在其他分歧意見出現時做出一些回應,防止匯率進一步波動。

這一整串步驟,將考驗日本的地緣政治是不是玩真的。如果改革成功,長期以來廣受抨擊的企業盈餘過剩,就會轉移到政府身上成為可運用的資金。不過整體的薪資成長,同時也會提高擴軍的成本。

在低迷時期,「軍事凱因斯主義」也許可以利用閒置勞動力,成功刺激經濟。但日本目前的失業率已降至相當健康的2.50%,擴軍不會有任何附加效益,思考軍費時應該要完全視為成本。

與民間企業競爭人才也是日本軍方的問題。自衛隊這幾年一直經歷人才短缺,而政府的新計畫卻沒有為其增募兵源做任何措施,引來不少軍事批評。計畫公開不久,海上自衛隊前艦隊司令官香田洋二表示,「岸田首相的軍事計畫只是紙上文章,必須修正。」路透社引用指出:「人力缺乏是日本抵禦中國與北韓的真正問題。」

十年以來的軍事缺口

國內的資本投資,以及向美國與其他夥伴國家的進口,在軍事上勢必會替代一大部分勞動力需求,就像在其他私部門一樣。長期來看,相關投資會產生技術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s)效果,例如無人機新科技普及。但即使如此,兵源短缺還是會影響軍事規劃。

日本目前沒有貨幣、財政、軍事危機,但人口結構正在直接間接地影響所有層面。麻煩的是,相關問題都需要專門花時間製作解方,而目前都還沒有開始解決。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最終也會遇到與日本相似的資金使用優先性問題,時間點甚至可能比中國預期的更早。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雖然比日本晚發生,如今卻比日本更嚴重。此外中國沒有什麼盟友,無法用軍購來同時解決外匯儲備過多,以及軍事設備不夠的問題。

日本的挑戰,是補上之前大約延續10年的軍事缺口。它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額外撥出的GDP1%相當龐大,以信用的方式出現足以撼動金融市場,某種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本文作者David Stinson(孫維德)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