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筆記:當隨口嘲諷成為內幕新聞,一則推文如何「毀滅台灣」

2023-03-02 13:30

? 人氣

在影片13:05處,尼克森說,任何有在追蹤他的人,都知道他經常寫「突發新聞:白宮內線消息透露」、「突發新聞:克里姆林宮內線消息透露」這類的嘲諷文(satir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尼克森發布影片後三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28日例行記者會仍稱,美方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甚至有媒體爆出美政府制定了「毀滅台灣」計劃。「人們不禁要問,美方究竟意欲為何?」

推文疑點重重單一消息來源證據不足

也許對尼克森而言,發布這類政治嘲諷文開個玩笑,再平常不過;但訊息傳到台灣,透過某些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名嘴傳播,媒體跟進報導,政論節目深入討論,中國官方與媒體持續炒作,讓玩笑話變了調,成「疑美論」題材,驚動官方出面回應。

回頭檢視嘉蘭・尼克森的推文事件,自始就存在幾項疑點。首先:據推文,他是聽「白宮內線消息」轉述,在新聞作業上屬於「單一消息來源」新聞(single source news),一般新聞機構對這類消息都高度存疑,並且要求再查證,至少找到另一個獨立消息來源。

其二:推文稱「突發新聞」,身為媒體人的尼克森為何沒有在自己主持的節目,或者藉助其它的新聞平台迅速發布這條「獨家新聞」?

第三:若尼克森所言有可信度,為何未見美國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福斯新聞等跟進報導?

但檢視這一連串消息在台灣的傳播徑:蔡正元臉書發文僅轉發尼克森的推文,沒有提供更多證據,然而第一波跟進報導的媒體並不存疑,在消息未經證實之下,甚至直接以「拜登又失言」為標題。即使尼克森25日發布影片後真相大白,但傷害已經造成。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認為,雖然人們有在社群平台撰寫嘲諷文章、轉發訊息的自由,但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引用應更謹慎,媒體須多方查證,否則這類因嘲諷文而製造假議題的事件恐一再重演,不但有損轉發者、報導媒體的權威與信譽,更虛耗社會資源。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是針對當今複雜媒體環境以及新興傳播生態而成立的新單位,我們本於新聞專業,提供正確的查核報告及深度報導,期待讀者對公共議題獲得多元而全面的認識。讀者若對任何媒體及社交軟體傳播的信息有疑問,歡迎以電郵afcl@rfa.org寄給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由我們為您查證核實。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