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 輸中漁產品受阻,台灣做對了嗎?

2022-07-31 06:50

? 人氣

傳統市場,魚販,海鮮,海產。(資料照,顏麟宇攝)

傳統市場,魚販,海鮮,海產。(資料照,顏麟宇攝)

對於數億人來說,水產是他們生計、文化以及糧食和營養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對水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刺激了貿易的快速發展(2020年漁產品出口量達6000萬公噸,貿易額約為 1510 億美元)。隨著收入增加、城市化推進、收穫後做法改善以及膳食趨勢變化,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水產品消費總量將成長15%,達到每年每人平均消費21.4 公斤,水產品對保障21世紀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漁業生產國(占總產量的35%)也是全球第三大水產品進口國,已成為外國水產品出口的重要目標市場。然而自發生COVID-19大流行,中國大陸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積極清零並對進口冷鏈產品,實施更爲嚴格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及消毒,意在鞏固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不免阻礙了中國大陸與厄瓜多爾、印度、越南和挪威等主要水產供應國之間的貿易,導致水產品的總進口量下降,不僅國內出現將進口冷鏈食品的標籤篡改為國產標籤,以逃避進口冷鏈監管案例,也引發了國際間的貿易爭端(WTO、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CDC等機構認為,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並不會透過食物或食物鏈如食品包裝、食品加工或運送傳播,且尚未發現係通過觸摸食品、食品包裝或購物袋而感染 COVID-19的病例,加拿大、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認為中國作法屬非關稅障礙應停止)。

對此中國官方強調此舉係為了嚴格防範疫情輸入風險,切實保護大陸民眾健康安全,遭檢出呈陽性,也反映出相關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並在限制期滿或重新檢測評估後,中方恢復了臨時限制企業的出口資格,非採取廣泛的禁止措施,來確保該措施對貿易的最低影響,非出於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何況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條文規定,各國是可以採取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限制性措施。在透過強化源頭管控,加強與出口國家或地區主管部門的溝通磋商,督促輸中食品企業落實安全防護責任,嚴格監督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工作,嚴格實施封閉管理等管控下,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數量已大幅下降,將會適當調整抽檢比例和數量,將有助於緩和外界批評聲浪。

20220620-台灣民意基金會對於中共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的台灣民意反應進行民調。(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民意基金會對於中共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的台灣民意反應進行民調。(資料照,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官員制式回應

台灣官員在石斑魚(養殖石斑以活魚運輸為主)、白帶魚、冷凍竹筴魚及芒果接連遭到中國港澳、因禁藥及病毒等食安問題暫停通關申報後,無視台灣養殖石斑魚長期存在的產業亂象(非法魚塭、借牌、借單、造假、採樣不到位、藥物不當殘留、監管落於形式、罰則過於寬鬆、產銷履歷未發揮功能、與國際接軌掉鏈等等),以及冷凍包裝運送等過程可能遭新病毒汙染的可能性,何況超過25個國家受到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影響,沒有針對性。而官員制式回應這些都是中國的政治打壓,企圖「以農逼政」,欺負台灣農漁民,不排除向WTO申訴並鼓動國人愛國情緒,反模糊了出口業者更需要實施自主嚴格控制衛生和消毒,尤其是裝卸階段,來避免產品遭病毒汙染致出口受阻的責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