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全球供應鏈瓶頸對產出與通膨的影響

2022-03-07 07:00

? 人氣

供給短缺和物流瓶頸,已在全球供應鏈留下持久性的改變,因此筆者認為,即使疫情過後,世界經濟也不會完全回復舊時樣貌,反而將建立起新的秩序。(資料照,顏麟宇攝)

供給短缺和物流瓶頸,已在全球供應鏈留下持久性的改變,因此筆者認為,即使疫情過後,世界經濟也不會完全回復舊時樣貌,反而將建立起新的秩序。(資料照,顏麟宇攝)

疫情翻轉了世界的面貌,全球通膨形勢不斷惡化,且供給短缺與物流瓶頸,已在全球供應鏈留下持久性的改變,而世界經濟未來亦不會完全回復舊日樣貌,將建立一個新的常態。

時序來到2022年,全球通膨形勢仍不斷惡化,歐盟與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不斷飆破近年紀錄,美國1月份通膨率更創下40年來新高至7.5%。各界對通膨趨勢已演變為全球性、持續性的現象漸成共識,而主要罪魁禍首之一便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觸發的供應鏈短缺問題,其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皆已超乎預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聯準會紐約分行編製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來看,該指數在2020年第2季中國實施封鎖措施時躍升至歷史高峰,隨後雖因疫情和緩及全球恢復生產而短暫下跌,但第4季起疫情復燃,加以景氣上揚又使其迅速竄升,至2021年10月全球供應鏈壓力再飆升至4.37的新高,較長期平均(自1990年代起)高逾4個標準差,至12月僅略微下跌至4.25。相較於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及2017至2018年美中貿易戰期間GSCPI的峰值1.73、1.03與影響時長,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供應鏈動盪,更教人心驚〔圖1〕

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
從「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看來,相較於日本311大地震及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供應鏈動盪,更教人心驚。(資料照,作者提供)

疫情引發連鎖效應 造成供應鏈瓶頸

何以如此?首先,疫情初期封鎖管控措施是生產活動、物流急凍的導火線;接著是不斷復燃的疫情打擊勞動力供應,且景氣反彈以致商品需求暴增等因素齊現,造成供需失衡之際,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Box1〕更於其中進一步擴大生產鏈混亂情勢。再者,運輸鏈亦因物流系統的若干結構性障礙而難以突破瓶頸,雙雙加劇供應鏈短缺問題,使產能難以順暢恢復。

何謂長鞭效應
疫情起初封鎖控管經濟活動,之後不斷復燃造成勞動力下降、景氣反彈後商品需求暴增,供需失衡之際,長鞭效應又擴大了混亂情勢。(資料照,作者提供)

具體地說,在疫情爆發時,面對驟然停滯的需求,廠商預期趨向悲觀,訂單陡降、擴張計畫停頓,使產能迅速收縮。不料,隨後線上消費與電子產品需求激增,加上企業為追求效率並精簡庫存成本,長年採取即時下單(Just in Time,JIT)生產供應模式,使生產鏈缺乏緩衝。因為若下游廠商意欲提升產量,需向其供應商重新排隊下單,而供應商陡然面臨過量訂單,卻因勞動力短缺、缺櫃塞港等因素致生產不及或難以按時交貨,讓下游廠商更加認定短缺情形嚴峻而增加採購,令長鞭效應發酵,各層級廠商爭相向上增量訂購或重複下單,以確保能及時應對需求並維持安全庫存,生產鏈上游壓力隨之大增,甚或因部分廠商過量訂購而須等待更久,資源更無法有效配置。如此環環相扣,以致生產鏈越發混亂難解〔圖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