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效果難期又脆弱的穩物價政策

2022-02-08 07:30

? 人氣

從夜市到餐飲集團,去年價格已漲了一輪。(資料照片,圖/洪煜勛攝)

從夜市到餐飲集團,去年價格已漲了一輪。(資料照片,圖/洪煜勛攝)

行政院在年假結束前,拍板定案6大平穩物價措施,被形容說是要「先發制漲」。不過,這些措施成本高昂、效果難期,更重要的是:非常脆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項穩定物價措施,主要方向是對重要的進口民生用品減稅或免稅,例如免徵進口「黃小玉」營業稅、奶油與烘焙用奶粉進口關稅減半、再度調降汽柴油貨物等,則是對政府控制的公用事業的價格凍漲,主要就是凍漲天然氣、油價凍漲與緩漲等機制。這些措施是否對症、效果如何、甚至推出時機,都有值得再商榷之處。

以政府對幾種重要進口食品關稅減半或免徵而言,從時機上來看,是太晚推出,原因應該大部份民眾都知道:去年餐飲早已漲過一輪了,說要先發制漲是有點奇怪。而價格已上漲,縱然關稅調降,大概也不會有人把價格調降回去,因此關稅很可能就是「白降」了。如果國際上價格再上漲,可以爭取到多一點緩衝空間,但如持續上漲,最後終究還是會反應在消費端價格上。

矛盾的是:根據官方的說法與數據,今年通膨就會緩和,如果情況真如此,這些措施的必要性就可再斟酌。以全年數字看,去年1.96%的通膨,創下13年來新高,但以月份看,幾乎是逐月升高,最高是11月的2.84%,12月為2.62%;官方說今年會較去年溫和─如央行預測2022年通膨率只有1.59%,如此「溫和」的通膨,有大張旗鼓壓制的必要嗎?

至於天然氣、油的凍漲、緩漲等機制,則是去年就已開始,而且讓國營事業為此吞下數百甚至近千億元的虧損,從時機上看,就是「太早推出」,從政策的品質看,則根本是一個不該出現的錯誤政策,因為成本高昂、效果又可議、甚至有諸多負面後遺症。

所謂「成本高昂」,可以拿中油去年的營運數字來看,就知道其成本有多高了。去年中油整體營運是虧損達434億,是國營事業的「冠軍」;如看不同產品的營運數字,去年中油的油品大賺443億、石化也小小獲利52億元,最後會變成虧損的主因是:「配合政策」天然氣不漲價,單這個項目就一口氣虧損749億元。如果今年天然氣價格繼續上漲,或甚至只是不回落下跌,中油吸收「天然氣凍漲」的成本,大概是虧損超過千億元以上─等於快吃光中油的資本額。

凍漲造成的國營事業虧損,其實就是變相的由納稅人補貼使用者,但這種補貼卻明顯錯誤。一來這是一種由一般民眾補貼企業、小企業補貼大企業、窮人補貼富人的逆向所得重分配,大概不會有多少人認同其正當性與公平性;二來政策與人為的壓低能源價格,既不利短期的減少用量,也無益於長期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更重要的是:高昂的能源補貼之後,對壓低物價效果有多少?坦白說,很少。因為整體經濟、產業結構早已迴異過往,能源對整體物價的影響早已非當年能源危機時的鉅大。即使藉此取得些微壓低物價的效果,但也是極其脆弱難保─例如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台幣匯率貶值拉高輸入型通膨的影響,就可以讓付出千億代價取得的成果付諸東流。

在民間開始擔憂物價上漲、甚至出現民怨時,政府總要祭出一些政策、官員一定要表現出努力作點事的樣子,不過,證諸歷史上許多案例,想利用政策、人為的管制物價、凍漲等方式驅逐通膨,幾乎都以失敗作收。其實,民生用品去年早漲了一波,今年預估的通膨率1.59%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2%),行政院要擺出全力壓制通膨的姿態給民眾看也罷,但還是該慎選代價低一點、後遺症也小的政策來表演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