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權責相符的憲政設計才能解決台灣當前政治亂象

2018-03-01 05:20

? 人氣

從現階段殺得你死我活的幾個縣市初選的過程中可以看見:許多有意參選市長的政治人物,都是現任立委,忙的焦頭爛額卻只能搶一個位置。舉筆者居住的新北市為例,連任幾屆的立委吳秉叡,就是體制性的悲劇角色,吳囿於持續低迷的民調與「耕耘多年必須上位否則無法證明自己」的社會期待而無法脫身,搞得必須強撐上場,卻又被現實淋得滿頭冷水;同樣的立委羅致政也面臨相似的問題,身為國際關係專家卻深陷首長選舉的爆料緋聞風暴,甚至當年的連勝文都是這樣。被體制形成的社會期待所推動,在自己主觀同意的情況下做出不符自身最大利益的選擇。社會的期待形成自我的期許,自我的期許帶出政治上的目標,政治的目標又成為社會的期待。如此循環,造就了吳、羅等人所面臨的政治(人生)困境,而帶出此循環的,就是不合理的憲政結構。這些意圖參選的立委內心當真想做與自己所長相悖的事嗎?筆者以為不然。試想,若政府架構中,國會議員能夠擔任內閣成員,是否能使民意代表從前文所述之悲劇脫身?抑或知曉自身之價值何在,從而做出其他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結語:台灣能否透過憲改來推動社會進度呢?若體制允許,讓吳憑藉自身的法律專業擔任法務部長,替換掉低民意的邱太三,監督並統領台灣司法,雖無法成為眾所知曉的百里侯,卻有望能使台灣的司法往更好的方向改動;若體制允許,讓羅能夠在外交國防領域上大顯才能,是否能成為比吳釗燮更好的選擇?...台灣未來的政治人才流動會變得很不一樣,不僅直接的影響政府面對人民期待的方式,更是擔任公職人員面對巨大壓力與期待的救贖。民進黨執政已有些時日,選前提到之憲改礙於社會現實尚待商榷,但改革之路漫漫,若無人願意承擔先驅者的責任,不斷地在選舉與政治角力中試圖抓住權力的把柄,忽視了政策與人才的相關性,持續地讓悲劇重演,台灣社會將難以向前進邁進。總統與立法委員的執政時期尚有兩年,能不能實質的推動社會的巨輪,端看執政黨是否有決心。

*作者為新北文史關懷團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