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厭食幽谷:在傳統文化與身體形象間掙扎的亞洲女性們

2021-02-19 09: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新年期間舉家團圓圍爐聚餐是一大樂事,但對住在香港的斯蒂芬妮・吳而言,這卻是一大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在16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神經性厭食症。

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和精神健康問題,通常症狀包括體重過輕,擔心變胖,過度節食或過度運動,導致體重嚴重減輕影響健康。

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因為她對食物的擔憂而變色,「過年時有一大堆吃的,鹹的、甜的、油炸的,但一想到把這些東西吃下肚會有怎樣後果,我就什麼都不想吃。」

很多女性都有類似的擔憂,雖然沒有官方數據能確定香港有多少人有進食障礙,但根據2015年婦女基金會對500名香港女性所做的調查發現,10個女性中有9個經常擔心她們的體重。

在亞洲國家,進食障礙也成為一個越來越受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顯示,中國女大學生的進食障礙問題,可能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一樣或更為嚴重。

亞洲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也扮演重要角色,更多的女性進入職場,一些女性甚至還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專家認為,女性掌握更多的支出能力,加上消費主義文化抬頭,促使女性對身體形象更加重視。

亞洲的文化規範和家庭壓力也塑造了人們對食物的態度和情感,類似過年這種社會習俗更可能引發一些人的進食障礙。

斯蒂芬妮就是一個例子。作為女性,她感受到必須維持身材苗條的壓力,但是中國文化和習俗又讓她不得拒絶長輩和主人盛宴款待的熱情。

斯蒂芬妮開始研究這個主題,去年完成並發表了她的研究論文。

因為覺得受到進食障礙困擾的年輕人沒有足夠的支持,她也在網上開了博客,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讓年輕女性重新看待與自己身體的關係。

「癡迷健康食品」

她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抗拒中國飲食文化,並認為自己應該要吃健康食品和多鍛煉運動。

「在我被診斷厭食症之前,我相信我已經有『健康食品癡迷症』。」

健康食品癡迷症尚未被用在精神病學診斷上,但被用來形容一種進食障礙,因為過度追求健康飲食而導致的飲食失調情況,如果吃了自認為不健康的食物會讓人極端焦慮或有罪惡感。

當她的家人對她新的飲食習慣表達擔憂的時候,斯蒂芬妮卻自覺「高人一等」,並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表達。

「有一點逆反的意味,一種『你管不了我』的感覺。」

但是,斯蒂芬妮的飲食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很快就顯露出來,她的生理期整個停了下來。

她表示,盲目的追求瘦身讓她過度節食,即使體重減輕也滿足不了她。

恐懼感

斯蒂芬妮還記得,她媽媽有天拿了一張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給的進食失調自我測試清單回家。

「我們坐下來看那張清單,上面的每一個症狀我都有,我記得她非常冷靜,一點也沒有指責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