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台灣約一萬二千餘公里的美國,因著川普(Donald Trump)與拜登(Joe Biden)的美國總統大位爭奪戰所掀起的高潮,扣緊國人心弦,更勝往年。其實,每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郵寄投票(vote by mail)、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與身分識別等爭議,總是在選舉過程與開票結果中受到爭議,只因本次候選人對台的態度容有差異,因此社會大眾的關切度相較於以往熱烈許多。
在這股新聞熱潮之外,我被一則小小的報導所吸引,知名的影音串流平台YouTube近日宣布,與金馬影展及中影、牽猴子電影、GagaOOlala、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學者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推出「YouTube 電影月」,在金馬影展期間,該平台會在官方頻道上免費播放一系列台灣經典電影。打開這些電影名單,當中有七匹狼(1989)、囍宴(1993)、推手(1991)、熱帶魚(1994)、無言的山丘(1992)、青少年哪吒(1992)、兒子的大玩偶(1993)以及飲食男女(1994)等經典作品。除此之外,透過數位修復的技術得以再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有大俠梅花鹿(2015 修復)、龍門客棧(2013 修復)、彩雲飛(2014 修復)及俠女(2014 修復)等重要作品。對於關心台灣電影以及文化內容發展的朋友而言,是一份令人喜悅的禮物。正如該平台所言:「電影創作是一段又一段愉快且辛苦的路程,歡迎大家觀看這些心血傑作,持續以行動支持電影人。」共同參與的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修復國產電影的重要推手,低調卻非常重要,因為該中心透過研究、典藏、推廣以及數位修復等方式的努力,協助台灣保存了寶貴的電影文化資產,未來典藏修復的範圍也將從電影擴增到電視與廣播等影視聽內容,並持續推廣經典作品,讓國人及世界更了解具有台灣當代視野的影視聽史觀。
距離台灣約一千四百餘公里的韓國,關於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歷程,一直是我國討論的重點。韓國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可追溯回1966年,當年韓國政府為了保存傳統文化而制定了「無形文化財」制度,之後陸續將民謠、舞蹈或手藝等傳統技藝納入文化財,由文化財廳統一管理,但這也只是將文化有計畫且系統化的保存下來,尚未進行標準化與商業化。直到1996年後,金大中總統認為文化產業有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更具備經濟增長與國家競爭力的價值,開始從國家戰略角度加以扶持。除了陸續進行組織改造或增設,例如從1994 年文化觀光部設立文化資產局,到2009年5月依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第31條之規定,合併韓國廣播影像產業振興院、韓國遊戲產業振興院、文化產業中心、韓國軟體振興院以及數位化文化產業團而成的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KOCCA)外,韓國也陸續透過「以文化為內容,科技為載體,並藉全球化進行擴散」的戰略有效佈局,承載了文化記憶、地方觀光以及生活史觀。除此之外,透過政策銀行與韓國技術信用保證基金(Kibo)的技術評等系統(KTRS)的協助,化主觀好惡為客觀指標,讓資金有效地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