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嘴炮亡台,會嗎?!

2017-07-04 07:10

? 人氣

不僅鄉民、網紅「想被聽見」,連學者、教授等專業人士,也難以抵抗「嘴炮」的吸引力。一位死忠支持綠營的教授,對民進黨處理同婚法案的態度有意見,就揚言可能「最後一次支持民進黨了」,馬上引起熱議和媒體的大報特報。 善用「嘴炮」為無名者、小人物,提供揚名立萬的機會,律師「呂十點」和哲學家「人渣文本」,就是成功案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嘴炮」原本的狹隘定義是:滿足發言者單方面心理需求之無意義言論。不過,隨著演進,它又有了「操控情感」的功用,從「無意義」變得「有意義」。舉例來說,當初反核人士的「用愛發電」,根本不需要嚴肅的科學論證,電到底要從哪裡來,就可以「愛」之名,鼓動參與者的狂熱和情感,達到停核、廢核目的。

其實,並不需要全然以負面的心態,來看待「嘴炮」現象。雖然它時常背離事實、偏離未來的可能性,但它也有著對情感的療癒效果。

當台巴斷交時,民進黨政治人物講出「中華民國邦交都斷光了,台灣的邦交國就出現了」、「既然大家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就改名用台灣國去建交吧」。這些話可能連綠營支持者也不會相信,但不可否認地起到安撫沮喪人心的作用。

前行政院長游錫堃13日受訪時直言,「要斷交讓他斷交!」游還說,把這些錢拿來做國內建設。(顏振凱攝)
台巴斷交時,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表示,「中華民國邦交都斷光了,台灣的邦交國就出現了」、「既然大家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就改名用台灣國去建交吧」。(資料照,顏振凱攝)

這些「嘴炮」外交理論,並非起於一時,而是早就有台灣學者嚴肅地提出。那位曾投書媒體「太平島水不夠」,被馬英九究責「把島搞掉」的姜教授,半年前撰文表示,「建立新邦交應正名」,「應積極尋求建立『雙重承認』」。不管有無可能性,但總歸有個論述和說法,可以應對獨派支持者的「情感」性需求。

「嘴炮」現象,並非一黨之專利,而是藍綠皆有之。每當有重大爭議性的事件發生,人們便會自發地根據族群、政黨、信仰、意識形態,自動「站隊」。支持「己方」人士的言論,即使再荒誕無稽;批駁、封殺「對方」立場者言論,即使講的再言之確鑿。

傳播內容的質變

輿論和言論的「嘴炮」化,已經逐漸改變了大眾媒體傳播的內涵。傳統意義的言論自由,追求的是揭露事實真相,探討事件發展的未來可能性。而今天,網路、社交媒體大環境之下的言論自由(或說嘴炮自由),其目的是為了贏得情感面的響應,以及隨之而來的網路點擊和流量。

「40名台灣兵舉槍對抗2500名中國軍!」是篇揭露228真相的網路媒體報導,點擊將近百萬,可說是媒體「嘴炮」化的經典。只靠標題,就可以撩起讀者深刻的情感,「中國人殺台灣人」,「外來政權國民黨的威權殘暴」。不過這篇深受讀者喜愛的「真相文」,卻有許多蹊蹺之處。

雖然想要解讀嚴肅的歷史事件,但這篇文章的報導題材「不嚴肅」地參考了一部名為《燦爛時光》電視劇的主要情節,而這齣電視劇的取材卻又是來自口述歷史。228當時確實有國民黨7、800人的軍隊(而非2500人),追剿台中地區的「武裝叛軍」,「二七部隊」旗下一支3、40人的分隊。但是查遍所有資料,都沒查到具體的「叛軍」死傷數據。這支部隊由於和國軍相差懸殊,最後是自動解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