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古典音樂的情書─瘋狂鋼琴家的救贖

2017-07-02 06:30

? 人氣

古典音樂是詹姆士·羅茲(James Rhodes)的人生救贖。(youtue截圖)

古典音樂是詹姆士·羅茲(James Rhodes)的人生救贖。(youtue截圖)

很多人會說,我現在就寫回憶錄實在太早、太早了。以三十八歲的年紀(以我動筆的時候計算)來寫自傳,顯得任性而自戀。但是,為了表達讓我繼續活下去的信念,延伸多年來的一些想法,並回應外在的批評,對眼前的困境提出解決方法,我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
……

比較良善的我,其實並不希望你們讀這本書。這個部分的我,希望隱姓埋名、孤獨自處、謙遜低調,尋求多一點的空間與隱私。但那畢竟只是我整體人格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我還是希望你們買它、讀它、談論它,並進而愛我、原諒我,從中獲得一些特別的感受。

我們看過不少「音樂家自傳」。但是音樂家在四十歲前就出自傳,似乎少見。這是為什麼詹姆士·羅茲(James Rhodes)在他的書中開場就寫了這段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這本書還有更怪之處,2014年這本書驚動了英國最高法院,法官們花了14個月的時間才作出判決准許此書的出版,使原定的出版日期延後了一年。因為這本書牽涉到的敏感內容,也是這本書的特別之處——這本書不是像音樂名家格拉夫曼的《我為什麼要練琴》或是巴倫博伊姆的《生活在音樂中》那樣的名家傳記。

如果你想看的是那樣的書,你會失望。因為這本書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恰恰不是如何成為偉大鋼琴家,而是音樂怎麼拯救了一個幼年遭性侵、成長期隨時瀕臨瘋狂的詹姆士的音樂故事。這是個三十多歲以前都活在痛苦、扭曲之中——手術、傷疤、肌肉抽搐、強迫症、抑鬱症、自殺、自殘、酒癮、藥物上癮、最糟糕的性經驗黑歷史、性別困惑(你看起來像個女孩,你確定你不是女孩子嗎?)、性傾向錯亂、妄想症、信任缺乏、嗜謊、飲食紊亂、創傷後壓力綜合症、解離性人格障礙(人格分裂症更好聽一些的名字),等等,等等……,他說他的人生中只有一樣事物是他能安然相信、靜心感受的,那就是古典音樂。音樂不離不棄地陪伴著他——雖然他的音樂學習歷程中斷了十年,雖然生活裡隨時有混亂和各種周折逼他放棄,在他生命中那些漫長的、讀來令人窒息而且看似全然沒有轉捩點的過程中,在最後的章節裡和全書的最後,作者終於意識到:

現在我知道音樂能夠治癒人了。它拯救了我的人生,帶給我安全感,在我感覺一無是處時,給我希望。

我失去了童年,得到一個孩子;我失去了婚姻,得到一個靈魂伴侶;我一度迷失,最後找到自己願意奉獻一生的事業;人生中有第四或第五次機會,卻是首屈一指的。

揭開不欲外人看見的傷疤,永遠是痛苦的。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從一個作曲家的作品跟故事開始,之後作者描寫自己,看似不相關,但你會慢慢體會他把音樂與自己生命經歷過的感情波濤建立關聯。這些曲目多半很有名,無論聽過與否,詹姆士的文字能引導讀者挖掘出內在情感而希望重新聆聽;他對音樂的描述和感受力,正是這本音樂勵志書獨特之處。

例如我們來看看書中第四章:布梭尼(F. Busoni)改編巴哈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變奏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最後一段夏康舞曲(Chaconne):

這是一首陰暗的曲子,樂曲起始一片悲苦沉鬱。像一種葬禮聖詠,滿載莊嚴、哀戚及無奈的傷痛;接著是變奏層層堆疊,逐步退卻,延展而後又萎縮,像是個音樂黑洞,不斷困惑人的心智。有些變奏是大調,有些則是小調。有些變奏大膽進取,有些則認命疲累。時而勇猛,時而絕望,時而歡樂、勝利,時而挫折。它讓時間靜止,也讓時間加速或往回溯。我不知道他媽的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真的震驚到無法動彈。就像在吸K他命的同時,被魔術師達倫.布朗(Darven Brown)徹底催眠一樣。它觸碰到我的內在,讓我想起電影《蘿莉塔》(Lolita)中蘿莉塔向韓柏說,她內心有什麼東西被他撕裂了。我內心也有東西是碎的,但這音樂修補了它。傷口瞬間癒合,全然不費工夫。我馬上就明白,我的人生將會有音樂,就像我抱起初生的兒子時,我就清楚知道,為了他,我甘願被巴士輾過。音樂,更多的音樂──我要把一生奉獻給音樂與鋼琴。毫無意義,滿心愉悅,放棄其他的選擇。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陳腔濫調,但它確實成為我的避風港。每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只要醒著,似乎一向如此),腦中就浮現這首曲子。輕輕拍打節奏,旋律一再響起,進行變化、探索與實驗。我彷彿置身某種音樂迷宮,四處漫遊,享受迷路的快樂。它開啟了我的人生;要是沒有它,我幾年前早就死了。但是有了這音樂,還有它引我發現的其他音樂,就像是個力場,只有最惡毒、最慘烈的痛苦才能穿透。

各位可以想見,那對我的幫助有多大。

沒有其他活著的音樂家會談論自己嗑藥、罹患精神疾病,同時還能把音樂的美說得撼動人心;沒有人比詹姆士更能同理感受古典音樂家們本來真實病態的人生,透過詹姆士的描述,音樂如何從各個音樂家在心理或肉體傷痛中形成,如何從恥辱、悲痛和千愁萬緒中一點一滴地啃食出創作能量,最後變成「偉大」的作品。

詹姆士瘋狂無出路的人生被古典音樂改變了,現在他希望改變古典音樂的困境。

「核心的古典音樂圈不再賣得出任何東西,被許多人看做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所有關於古典音樂從音樂家自己到對它的作品的推介、唱片公司、管理和整個行業風氣和圍繞它的道德——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這是所有古典音樂從業人員都清楚的問題,卻鮮少有人如此犀利地說出來。在第十五章中,詹姆士通過自己唱片發售和音樂會的經驗,悉數批評了演奏者、劇院管理者、古典音樂大廠牌、樂評家。他在自己的音樂會中和自己崇敬的加拿大鋼琴家葛倫·顧爾德(Glenn Gould)一樣與觀眾聊天,和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樣在指揮經典作品前侃侃而談,讓觀眾對自己的談天說地和對自己的演奏一樣鼓掌,在古典音樂會上聽到笑聲而確定這是好的指示,引導自己繼續。「我此生從未感到有如此的成就感」,他讓自己作更多古典音樂的導引介紹,在Channel 4、BBC、ITV上錄製自己的節目,呼籲大家:

「演一切自己想演奏的,在無論哪兒、如何演、演給誰聽;不穿衣服時演,穿著牛仔褲時演,男扮女裝時演;無論是半夜還是下午3點;無論是在酒吧、會所,還是音樂廳、劇院;免費演出,慈善演出;在學校演出,讓它變得全面、容易獲取、受人尊敬、真實可信。使它回歸到它原有的歸屬。別聽從少數‘老年病人’、‘近親繁殖的傻瓜’們的指示,使音樂應該如何以不朽的、不可思議的美妙、上帝給予般的方式呈現。我們應該比這要求更多。上帝知道,音樂也知道。」

詹姆士把自己全然揭開,無論是痛苦的過去或是他對古典音樂現狀的感受,他用最赤裸的開誠佈公手法書寫。也正因為如此,作者的前妻擔心他們的孩子會因為此書的出版受到傷害,而出面提告阻止。最後,最高法院的最終判決書是這樣寫的:「當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到,最終的合理結論是本書有充分的理由出版。某個承受了上訴人遭受的經歷,並一直在努力應對他痛苦經歷的後果的人,有權利把這樣的經歷告訴全世界。還有就是,其他人也應該能夠獲得相應的公眾利益,聽到關於他的人生故事每個灼熱的細節。」

在容易自我陶醉的藝術圈,我們看多了英雄事蹟,看多了成功故事,但更多人在藝術圈都是過著跌跌撞撞的人生,詹姆士這本書不是什麼包裝企劃過的成功故事,它充滿卑瑣、癲狂的過往,卻也呈現更真實的音樂藝術之美,如果你曾經因為古典音樂高高在上,離這些音樂而去,且讀讀詹姆士這本寫給古典音樂的情書,因為這些音樂,是讓他在糟糕透了的世界中唯一信賴的真善美。

《關鍵音:沒有巴哈,我不可能越過那樣的人生》書封(圖為新經典文化提供)
《關鍵音:沒有巴哈,我不可能越過那樣的人生》書封(圖為新經典文化提供)

*作者為新經典文化總編輯。本文為《關鍵音:沒有巴哈,我不可能越過那樣的人生》書介。

講座:聆聽就是愛─ 關鍵音,找到為你的生命而奏的樂音

主講人:楊照 x  李欣芸

時間:7/22 (六) 晚上七點半~九點

地點 :誠品松菸店 3F Foru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