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帝國主義是個人野心或歷史常態?《帖木兒之後》一窺六百年來全球帝國興衰

2017-05-28 15:30

? 人氣

1914年代到1942年,利益帶來帝國間的鷸蚌相爭而步向世界危機,美國崛起,東亞則前途未卜。《帖木兒之後》認為,1914年前就有警訊顯示,全球帝國主義體制無法保障世界和平與繁榮。籠罩在西方勢力下的東亞病夫,再怎麼看都是前途未卜。歐洲列強已為北非、中東領土和勢力範圍的瓜分問題,吵得臉紅脖子粗。美國經濟的龐大規模,引發棘手問題:在以倫敦為中心而由歐洲殖民列強瓜分掉的全球經濟裡,可以容許美國分多大的一杯羹?急速成長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這時成長似乎開始變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個世紀的混亂我們很熟悉了,英、俄、德、法、美、日六大國嘗試在各自從事帝國主義擴張時,彼此大體上保持合作關係,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粗暴地終結了這場實驗,為爭奪利益大打出手;大戰讓歐亞的「舊制度」因而瓦解,把歐洲、亞洲的數個帝國送進墳墓。世界秩序岌岌可危,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兩次大戰的三十年間世界秩序失序,不僅歐洲各國大亂,亞洲的俄國和日本也成為死敵。

二十世紀後半,帝國碰壁,歐亞舊帝國消亡,美俄新帝國兩極化對立。無異世界末日的二戰讓人飽受折磨。《帖木兒之後》認為,諸戰勝國把許多舊目標和舊假定帶到戰後的和平世界,但他們在和平藍圖幾無共識。1949年後兩大超級強權都有了大規模毀滅工具核子武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舊帝國遭打破,新帝國組成。美蘇二大帝國對立,拉開冷戰序幕。

一帶一路示意圖。(圖/鄭力瑋)
一帶一路示意圖。(圖/鄭力瑋)

《帖木兒之後》的帝國跌跌撞撞到二十一世紀至今,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下,中國、印度重回世界舞台,全球化世界回到帖木兒時代的多元、均勢形態。或許整個世界歷史可以稱為一部帝國的歷史,所謂的帝國是影響與統治的體制,而在此體制之下,種族、文化或是生態的界線均可重疊或忽略。1914年之前的中國在其數千年歷史中均展現出驚人的統一狀態,而當代的世界裡,卻尚未出現全球化的大一統帝國。

《帖木兒之後》表示,我們很有可能正處於一大轉變的邊緣,且那轉變的影響比起十八世紀末期的歐亞革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認為,歐亞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舊世界」將文化傳播到另一端時,並未使兩端的人對現代性或何謂「現代」有一致的看法。他舉例說明,過去的貿易與征服、離散與遷徙的模式,已把遙遠地區拉在一塊,影響了那些地區的文化和政治,卻不是使世界同質化,而是使世界保持多元。相對的,全球經濟的磁力,目前為止都太不穩定,且各地感受到磁力的不均,因而無法促成自由貿易論者常期盼的合作行為和文化融合。今日所稱的全球化,挑明來說,可以看作是當今四大經濟「帝國」(美、歐、日、中)晚近所達成的一組協議所促成。

達爾文最後表示,如果說從對過去的漫長歷史檢視中,應該要得出一個一貫不變的現象,那就是歐亞世界不願接受單一制度、單一統治者或單單一套規範。他打趣地說,由此來看,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裡,或者更貼切地說,仍活在他失敗的陰影裡。

讀完《帖木兒之後》,看世界的功力肯定更上層樓。雖然作者儘量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縱觀全局,不過他畢竟是大英帝國餘暉的牛津大學的教授,多少還是從西方出發來看這六百年的帝國史,書中還是用了「遠東」、「中東」、「近東」等歐洲中心的詞彙(應該不會是翻譯的問題吧),雖然說可能是習慣用法,這些明顯從歐洲看世界的用語,在一些特意去歐洲中心的歷史學家等已捨棄不用。作為一個歐洲人,視野儘管寬廣,但視角仍從歐洲出發,其實也沒啥對錯,可是在讀《帖木兒之後》時,我們仍然要留意到偏見是不可能完全抹滅的這件事。

來讀讀《帖木兒之後》,還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來學學當總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