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為什麼大家都爭著討好青年新世代?

2017-05-17 07:10

? 人氣

也因此正與海峽對岸,形成一種交替互換的,「此岸由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化」,而「彼岸則棄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化」,絕然令人倍感諷刺的完全對立拚比的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少數的新世代全面掌握網路時代工具優勢

第二是,網路時代工具優勢的輕便直率發揮。

在這個軟體吞噬世界的新知識經濟時代,臺灣青年新世代的「學植未固」及「學植虛無」的確毫無阻礙於其對「技術工具」的學習與創新。

今天臺灣青年新世代在網路世界的解題速度與精準度方面,排名全球第七位,亞洲第三位,在數據結構、資料庫建置利用,以及函數程式語言與演算法能力,排名前五名,人才素質名列全球前十名,尤其是工具類程式設計與運用能力超強,最能有效動員利用智慧化知識經濟社會的資源與機會;單是憑藉這一點,就足足可以徹底打趴打敗中高齡先行世代。

而青年新世代的網路運用專精專業,正是中高齡世代之短缺與所無,相對之下,青年新世代可以有效利用網路資訊科技,獲取最大的政治影響力與資訊掌控力,這些都正是中高齡者所無。

於是,祇要動員得了不需要帶有太大學問的「平等」「正義」「窮弱翻身」之類的簡單口白訴求,就足可以快速透過網路結集成夥,做出極大聲勢與抗爭架勢,最能夠震攝於人。

共產主義崇拜的「新興有閑階級」

第三是,左派共產主義崇拜所促成的原動力。

80後青年新世代,都是第一世代接受「台獨新課綱」基礎教育的第一批所謂的「新人類」,而且也都是成長於臺灣經濟起飛點之後,當社會已然事實邁進了嶄現大量「新興有產階級」及「新興有閑階級」的全新經濟社會階段,對青年新世代的重大衝擊,更加不言而喻。

這一新興階段的大小環境情勢狀況,極像是十七世紀產業革命發生直到19世紀中葉的歐洲經社景況,對共產主義的虛幻醉夢,特別強烈。

流動的勞動力最強烈「相對剝奪感」

在產業革命以前的農業經濟社會,固然也存在佃農與大地主之間的貧富懸殊差距,但勞動力都固定約制在一個固定不動的土地之上,收益是一種均得共享狀況,所以沒有相對「被掠奪/被剝削」的感性對立意識的產生。

可是,產業革命之後的經濟社會,勞動力是流動的,在城鄉之間流動、在城城之間流動,勞動收益所得是來自於不居的「市場」,而非是定制所屬的「工廠」,所以,社會上乃自然出現種種「好處機會獨得」或「好處機會難得」的普遍現象,好處/機會獨得者,成為有錢有閑階級。好處/機會無得者,成為身處社會邊際的窮弱階級,所以有得者與無得者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強烈「相對掠奪/相對剝削」,乃自然成為社會最容易感性發酵的不安定因子。也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在1848年一經公開發布,能夠立即得到極大迴響共鳴與擴散反應,可以說就是這一背景下的「自然產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