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是全台最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距離「外傳」(外媒報導)台積電要赴美投資設廠的消息沒多久,台積電就快馬加鞭、直接宣布確認此消息,外界不必再揣測、謠傳,更杜絕各方再運作、影響的空間。
台積電周五上午宣布,「在與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承諾支持下,有意於美國興建且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這是一座5奈米製程的半導體廠,月產能20,000片晶圓,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2021年至2029年支出(包括資本支出)約120億美元。
雖然台積電公布的新聞稿中,充滿著「正向、陽光」的用語─如此投資可讓台積電「為客戶和夥伴提供更好的服務」、「對於充滿活力及具有競爭力的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統來說具有重要的策略性意義」、「提供了更多吸引全球人才的機會」等等,不過,大部份外界的看法,都認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與投資決策,而是在美國政府壓力下的決定,紐時等外媒就把此視為「川普的政治勝利」。
從台積電公布的投資計劃中,其實已可看出美國設廠的效益未必高、甚至感覺出台積電「意興闌珊」狀。例如以興建時程看,美國投資案預定明年動工、2024年量產,但以台積電的高效率,過去無論是南京廠或是台南廠,從動工到量產都是只要2年左右即可。再以產能而言,美國廠以2萬片目標,也只能算是「低標」。
台積電在20多年前就已在美國有8吋廠,之後就再未擴廠,3年前也曾評估過美國設廠後又捨棄,原因其實就是成本效益考量,而且所謂的成本效益,不是單純的人工成本而已,同時也牽涉到上下游供應廠商與群聚效應帶來的效益。這些因素顯然都無改變,此所以台積電的赴美投資案中,那股濃厚的政治味道總是揮之不去之故。
川普政府施壓要台積電赴美設廠,而且是基於國安理由,坦白說,莫說台積電來自美國廠商的營收過半、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多來自美國,單以美國擁有的全球性霸權與無遠弗屆的「長臂」,就算設廠是虧錢定了,也不得不接受。
有人因此擔心台積電的財務與獲利受影響,不過,換個角度看,其實應正面看待此「被迫投資案」。
台積電的美國設廠總投資支出約120億美元,如果用10年攤提計,每年為12億美元,占台積電每年在150億美元上下的資本支出中,所占比例其實不算高;此外,以台積電一年超過百億美元的獲利來看,這些費用完全在其負擔能力範圍內。
外界有人以「費用廠」而非「利潤廠」形容美國投資,其實,更適切的說法應該是「保險廠」:費用廠是指只花錢虧損缺乏意義的廠,但美國設廠絕對不是純粹浪費花錢而已,用一種「買保險」的角度看待,其實一切都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