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3月8日──美軍陸戰隊登陸南越峴港 宣告美國直接參與越戰

2017-03-08 10:56

? 人氣

在越戰中作戰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在越戰中作戰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二戰結束,美國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展開了長期的政治對抗,不過雙方從未正式交戰,而是透過第三國進行「代理人戰爭」,因此又被稱為「冷戰」。這段時期,使得美國遭遇最嚴重挫敗與損失的一役便是「越南戰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美國在越南歷時十餘年,引發國內抗議,最後在國內迭起不斷的反戰運動、前線戰事的吃緊的情況下,美軍決定撤出越南,而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後打敗美國所支持的南越軍,攻佔全越南。美國花費1500億美元、陣亡5萬3000多人的代價,卻落得全盤皆輸。

1967年在越南作戰的美軍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7年在越南作戰的美軍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胡志明帶領北越共產勢力與南方吳廷琰勢力對峙

北越領袖胡志明。(wikipedia/public domain)
北越領袖胡志明。(wikipedia/public domain)

二戰後,由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被稱為「北越」,法國則在南方的西貢立國。兩邊勢力為了爭奪越南全境的控制權,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雖然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其他地區卻多被胡志明勢力掌控,加上中共的軍事援助,北越終在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中擊敗法軍,法國勢力只得撤出越南北部。

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右),抵達華盛頓國家機場,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左)握手。(wikipedia/public domain)
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右),抵達華盛頓國家機場,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左)握手。(wikipedia/public domain)

戰事結束後,雙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和平談判,協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則由越南末代君主保大皇帝控制。後來法國撤出越南,南方政府的首相吳廷琰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國,被稱為南越。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勢力向南擴張,全力支持南越政權。

美國派遣100名特戰人員及顧問 協助南越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煽動當地組織,進行武裝顛覆。 1961年5月,當時的甘迺迪政府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廷琰政府,由副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訪問西貢,與吳廷琰簽署《聯合公報》,派遣1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人員進入南越,開始特種作戰試驗,開啟美軍戰鬥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

美國參與越戰可分為「間接介入」和「直接介入」兩個階段。間接介入時期,美國派遣特種作戰部隊及軍事顧問,訓練西貢的南越軍,並指揮他們作戰。1963年,南越軍方在11月1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槍殺吳廷琰,由軍方領導楊文明組成軍政府控制南越政權。

1966年,美國總統詹森和駐越美軍司令魏摩蘭在越南金蘭灣基地。(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6年,美國總統詹森和駐越美軍司令魏摩蘭在越南金蘭灣基地。(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身亡,副總統詹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他擴大美國參與越戰的角色,批准美國國防部轟炸北越與寮國、柬埔寨境內的越共庇護所,並且增派3萬多名軍事人員到南越。然而南越士兵仍被北越的游擊兵打得節節敗退。

美國宣稱遭北越襲擊 爆發北部灣事件

南北越間打得如火如荼,南越海軍從中部的峴港派出幾艘炮艇,炮轟北越北部灣的兩座小島,當時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在附近進行「水文地理研究」任務。之後馬多克斯號稱,在離海岸30海里的國際水域內,遭到3艘北越魚雷艇襲擊,並在附近的擊沉一艘北越魚雷艇。隨後,美軍另一艘特納喬伊號驅逐艦(USS Turner Joy)往北航行時,又稱受到北越軍攻擊。美國為報復北越軍,便轟炸北越的海軍基地,此事件稱為「北部灣事件」。

正在越南執行轟炸任務的F-105戰鬥轟炸機。(wikipedia/public domain)
正在越南執行轟炸任務的F-105戰鬥轟炸機。(wikipedia/public domain)

北部灣事件是越戰分水嶺,因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認為是對方蓄意攻擊,美軍轟炸北越海軍基地後,越共遊擊隊也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報復性攻擊,之後美國也出動大批飛機轟炸北越。

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  宣告美軍方正式介入越戰

在越南作戰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在越南作戰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正在搜索民宅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正在搜索民宅的美國士兵。(wikipedia/public domain)
參與越戰的美國坦克。(wikipedia/public domain)
參與越戰的美國坦克。(wikipedia/public domain)
越戰時期,美軍已經可已用直昇機空投小型的車輛,形成垂直作戰的概念。(wikipedia/public domain)
越戰時期,美軍已經可已用直昇機空投小型的車輛,形成垂直作戰的概念。(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鬥人員。隨後也在西貢成立作戰指揮機構,這代表著美國在越南的「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美軍方正式插手越戰。

美國爆發反戰運動   尼克森實施「越南化」政策 退出越戰

由於美軍在越戰中派遣大量人力、耗費大量資金,媒體也大量報導戰事,使得國內民眾迅速獲知戰爭的消息,也促進了反戰情緒的高漲。起初由美國的大學校園開始發起反戰活動,10萬學生和其他民眾發起向五角大樓進軍運動,要求軍方停止戰爭,後來反戰活動也開始遍及全國各地。在國內外的壓力下,1969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開始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終於在1973年美軍全面撤出越南。

美國國內反對越戰的民眾高舉著「滾出越南」的標誌。(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美國國內反對越戰的民眾高舉著「滾出越南」的標誌。(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7年,以美國大學生為主力的反越戰抗議示威在各地進行。(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7年,以美國大學生為主力的反越戰抗議示威在各地進行。(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美國各地民眾發起反越戰抗議示威。(Leena A. Krohn@wikipedia/CC BY-SA 3.0)
美國各地民眾發起反越戰抗議示威。(Leena A. Krohn@wikipedia/CC BY-SA 3.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