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面對疫情,身心安定方法

2020-02-06 06:30

? 人氣

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習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以及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學習面對情緒變化與處理的方法,而非浸泡在聳動鉅細靡遺的細節報導、討論、爭辯當中,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憤怒。(資料照,美聯社)

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習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以及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學習面對情緒變化與處理的方法,而非浸泡在聳動鉅細靡遺的細節報導、討論、爭辯當中,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憤怒。(資料照,美聯社)

疫情來臨時更要保持自己的身心穩定,才能更理性的助人助己,保護好自己、家人跟社區。建議大家看新聞時,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習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以及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學習面對情緒變化與處理的方法,而非浸泡在聳動鉅細靡遺的細節報導、討論、爭辯當中,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憤怒,擴散給身邊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天看到那麼多令人生氣、焦慮、煩惱的新聞,心情很難開心起來。根據研究,新聞引發的壓力很特殊,能誘發人們心中的恐懼和绝望感。美國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高尼格博士(Kelly Mcgonigal),在她《輕鬆駕馭壓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成長課》這本書裡指出,傳統新聞報導創傷和悲劇的方法,都是去披露事件發生不久後的各種聳動細節,而這樣的新聞報導,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1月30日,香港民眾大排長龍等著買口罩(美聯社)
疫情來臨時更要保持自己的身心穩定,才能更理性的助人助己,保護好自己、家人跟社區。圖為香港民眾大排長龍等著買口罩。(資料照,美聯社)

根據研究,在天災或觀看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電視新聞6小時以上的電視觀眾,竟然比實際處於爆炸現場親身受到影響的人,更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2014年針對美國人的一項研究發現,最能有效預測人們恐懼和焦慮程度的單一因素,就是他們花了多少時間看電視新聞節目。

想想看,打開電視和網路新聞、各種社交媒體,無數鉅細靡遺、聳動沒有必要的細節報導、討論、爭辯,對於獲取我們真正需要,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不但沒什麼幫助,反而混亂了心情和資訊,增加更多煩惱。

建議我們看新聞的時候,重點是在於學習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學習面對情緒變化與處理的方法,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家人和周圍所有的人,而不是讓自己浸泡在各種聳動的細節、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挑起焦慮、憤怒、絕望、恐懼,更不需要去轉貼、轉傳,加入討論,擾亂自己的身心安寧。

20200203-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民眾一早即於藥妝店門口排隊等待購買口罩。(陳品佑攝)
看新聞的時候,重點是在於學習對抗疫情的最新資訊,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學習面對情緒變化與處理的方法,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家人和周圍所有的人。(資料照,陳品佑攝)

2003年非典時期,台灣的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寫《SARS安心手冊》,心理專家們建議大家,在危機時,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聽聞相關的訊息,不道聽途說,亦即不要因接收太多的消息而使自己心亂。

美國IVOH(Restore the World with Story)組織提倡媒體從業人員從韌性和復原的角度進行報導,而非譁眾取寵的以各種聳動無必要細節來吸取觀眾的目光。盡量選擇把重點放在關注改善和復原的過程。讓我們也一樣,傳遞的不是無力的悲慘和憤怒焦慮情緒,而是如何看見大家如何在逆境中展現力量和智慧,如何提出對策,解決困難,一起去看見希望、勇氣、意義有可能誕生的地方。

*作者張嘉容為戲劇編導。曾任傳統藝術中心藝術策畫總監、台灣戲曲學院表演藝術科教師、動見体劇團團長、台北市自閉兒基金會戲劇治療顧問。現任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輔仁大學心理碩士班,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複健諮商研究所」諮商心理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