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恐顛覆WTO仲裁機制

2020-01-24 09:00

? 人氣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內瓦總部(資料照,AP)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內瓦總部(資料照,AP)

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可能將顛覆全球的貿易爭端解決方式,賦予美國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優勢,並弱化了國際機構的力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經貿協議執行過程中,如果出現爭端,解決辦法通常是透過仲裁:某個國家或公司提出申訴後,由一個專家會議做出具有約束力的裁定。充當國際貿易法庭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便是使用這種模式。

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直強烈抨擊這種方式,認為此類專家會議蠶食了美國的主權、不遵守貿易法。川普政府已透過阻止任命新法官來削弱WTO的爭端解決體系,並讓《美墨加協定》(USMCA)的仲裁體系弱於被其取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仲裁體系。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AP)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AP)

(編按:WTO上訴機構至少需要三名法官才能運轉,去年12月10日兩名法官正式結束任期,僅剩一名在任。但任命新法官需要164個會員一致同意,美國政府過去兩年來不斷提出異議,因此沒有新法官接替。)

參與相關討論的人士稱,美中貿易談判美方牽頭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會見來訪的商業團體時曾表示:「我唯一信任的仲裁者是我自己。」

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下,爭端不會提交仲裁,而是將通過雙方的三輪談判來解決,且最終賦予美國在不滿意相關結果的情況下,得以加徵關稅的權利。

北京方面也有這一權利,但在該協議中,幾乎所有讓步都是中國做出的。這讓美國更有可能向中國施壓,要求中方執行其勉強同意的條款。如果美國採取行動,中國不能反制,甚至不能向WTO提出申訴,除非中國退出這項協議。

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中國貿易問題專家樂芙(Mary Love)表示:「這套新機制將是對WTO的強烈蔑視。」他還稱:「爭端裁決者將是與總統交流意見的貿易代表」。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所有部分都受到這些執行條款的約束,包括採購、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中國承諾不利用外匯政策來提振本國出口等等。若北京方面覺得美國不守信用,也不能排除中國反制的可能性,但根據協議,中國唯一的辦法是破壞協議。

北京方面幾乎沒有退出該協議、重燃貿易戰的動機。因此,美國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採取反制措施。一名參與談判的美國高級官員說:「我認為,他們會認為留在協議中符合他們的利益。這套機制是為了避免他們反擊、報復或在WTO挑戰我們而設計的。」

產業官員說,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MU)長期以來一直抱怨中國競爭對手試圖剽竊其半導體技術,該公司正在考慮使用這種新的爭端解決機制迫使北京方面停止其做法。但美光的情形與其他公司不同。該公司是少數將不滿公諸於世,還尋求政府援助的公司之一。去年9月,川普總統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美國正試圖為美光「伸張正義」。

其他公司可能因為擔心中國的報復,而表現得更加猶豫不決。為了鼓勵他們挺身而出,該貿易協定表示,美方可以依據保密資訊向中國提出申訴。科技公司產業組織資訊技術產業協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執行副總裁凱爾默(Josh Kallmer)表示,這對某些公司來說可能會有效果,他們可能會對某項廣泛影響美國公司的法規也有類似不滿

凱爾默說,雖然他更喜歡透過仲裁小組解決糾紛,但第一階段協議的機制發出一個訊號,表明美國多麽認真看待執行面。

若該系統發揮的作用如美國所希望的那樣,其他國家肯定會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實施類似措施。芝加哥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中國問題專家戴青麗(Deborah Lehr)表示,這將重塑全球貿易體系,並催生出一系列單獨的單邊執行機制。

戴青麗稱,歐洲人也會推動同樣的事情,否則,(他們)將處於不利地位。

確實,這種做法賦予各國針對爭端加徵關稅的自由,而不是訴諸WTO,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這個總部位於日內瓦的貿易組織。雖然美國預計中國不會太常使用該機制,但這也並非永遠不變。

例如,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有項條款是,如果中國認為美國透過「行動或不作為」妨礙其履行採購承諾的能力,中國有權要求磋商解決。這項條款的措辭模糊,可能應用在某些美國出口規則上,這些規則導致中國不能購買所需高科技產品;又或者可能可以指稱讓農產品吃起來不安全的美國食品安全問題等等。

貿易專家表示,中國可基於此類事情向爭端解決小組提出投訴。

如果中國在磋商後推進關稅措施或其他制裁,即使美方認為中方的行為違背承諾,也得先退出該協議才能採取反制。這也將替美國政府帶來壓力,必須堅守該協議。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稱,這個執行機制若不是能強化協議的其他部分,就會成為該協議走向破局的驅動因素。

文/Bob Davis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