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波在《自然》雜誌上常發表文章,也出版書籍,顯現他在科學文化方面的寬廣視野,以及孜孜矻矻的勤勉工作,這回他寫的〈科學必須與時俱進〉文章,不只是一篇深有見地的文字,也顯現出他意識到科學已面對的歐洲世紀文化局限。菲利普.波在這篇文章中,回顧由《自然》雜誌出刊的十九世紀電磁學大師麥克斯威時代至今的科學探究,指出「今日科學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由麥克斯威以降一百五十年來,方法論、運作與特質皆一陳未變的科學,是否能夠符合解決當今我們面對挑戰的目標。」
菲利普.波提到過去科學向著極小與極大兩個尺度的主流探究著眼,譬如基本粒子與宇宙結構,雖說看似頗有些成就,但在探究中間尺度,也就是與人類經驗密切相關的複雜問題卻出現很大問題,菲利普.波由多重宇宙到暗物質,由生命基因化約到人類認知與演化的自我定位,其所顯現出的科學思維困境,質疑當前科學研究體制的評核制度、甄選資助機制,是否能夠達到拔優擇卓的目標。
如果用心關注近代科學一百多年沸揚升騰發展的歷程,應也會有如同菲利普.波的觀察識見,只不過二次戰後近世科學研究體制化的發展,其日益僵固的評核機制,表面上看似建立起一個嚴整其事的面貌,實際上卻是窒息了人類面對宇宙無羈的創意思維。
科學興盛的近一個半世紀,雖說也有跛躓跌宕、波折起伏,但是整體而論,近代科學帶來的影響,由思維模式到致用抉擇,可說已是蔚為風潮的共認意識,菲利普.波這樣的科學文化評論者,雖然認識到近代科學由思維到致用的諸般困境,但畢竟是西學文化中人,總難脫歐西文化傳統思維的囿限。
其實在科學當前危機面向的內裡,我們卻可以有因於不同文化傳統的無羈思考。我在一篇文章〈我們是怎麼迷信起科學的〉中曾說,「那麼此一以「簡近因果」、「實徵致用」為核心的近代科學思維,又有何困境呢?簡單來說,科學簡近實用的特性,面對線性簡明問題,容易知其因果,致其解答,得其應用,然而面對複雜多因問題,則常顯現「只識表徵,未見癥結」的盲點,此由科學知識內涵之探討,到科學知識之運用,不一而足,明顯之例,由以化約線性思維面對複雜生命現象的「治標害本」,到近來宇宙物質探索的迷於虛奧推論,演成知識危機……」。
我人面對的正是科學百年巨變的一個歷史大氣候,走出「五四餘緒」的思想迷障,此其時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科學文化評論工作者,在台大等校授科學文化課程,作品有:《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吳健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科學夢醒》等。本文原刊《經典》12月號,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