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新創成功機率的邏輯謬誤

2016-12-09 06:50

? 人氣

新創成功機率如吃角子老虎?(美聯社)

新創成功機率如吃角子老虎?(美聯社)

一個高中時代認識到現在老朋友,天生賭性堅強。當年聯考前停課期間,班上大概有一半同學每天會到學校自習,他老兄也是其中一員,不同的是他是來找牌腳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在教室一旁的走廊轉角將兩張掉漆掉得嚴重的書桌併成一個方型,放了四張椅子,每天中午一定準時提著便當來到學校,三口兩口嗑掉便當後,就開始拉同學開桌,從橋牌、大老二到紙牌麻將,無所不打。打累了就看看報紙或少年漫畫,看膩了就大搖大擺在教官眼下從正門走出去,到對街電動店打快打旋風,打累了就買個冬瓜茶,再大搖大擺地在教官眼下從正門走進來,回到教室後繼續吆喝開桌。

在那個聯考一試定終身的年代,他老兄以非常高的或然率進入了高四重考班。我北上念書後,就沒再聽過他的消息,在我想像中他如果不是成為職業賭徒,應該就是開地下賭場吧。

我在風險資本產業的第一份工作的老闆曾經跟我說:他從來沒進過賭場,因為只要不走進去,就相當於賺到錢。

這是因為所有賭客總和起來在賭場的回報期望值永遠都是負的。開賭場和做美國總統不一樣,開了店就是要賺錢——咦?好像越來越一樣?——賭場本身並沒有產生經濟加值,不折不扣是個由賭場和賭客們構成的零和賽局,差別是出錢的只有賭客,所以扣掉開賭場的人賺掉的部分,剩下被賭客領走的賭金永遠都小於流入賭場的賭客現金總和,回報期望值絕對是負的。

泰姬陵賭場為川普賭博帝國的碩果僅存,卻也難免沒落。(新華網)
泰姬陵賭場為川普賭博帝國的碩果僅存,卻也難免沒落。(新華網)

我同意在德州撲克之類的遊戲中,專業玩家的確可以經常性地擊敗菜鳥,長期來說甚至可以維生,但莊家仍然是穩賺不賠,專業玩家則得仰賴菜鳥持續不自量力地進場,才能夠溫飽。如果菜鳥進場得不夠,專業玩家再厲害也沒錢賺。

其他如拉霸機之類的就完全是機率的遊戲,每一台機台的設定是為了讓賭場總體來說可以賺到一定回報,但又能不時出現吸引目光的大彩得主,代幣嘩啦嘩啦傾瀉一地激起其他賭客的興趣和慾望。這種純機率的遊戲,跟賭客技術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看運氣。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新創成功的機率只有二十分之一。」之類的話時,都會忍不住搖頭,因為會講這樣的話的人通常動機都不是很健康,背後的邏輯更是錯誤百出。

講這種話的動機通常有幾種,第一種是保守心態的人警告想創業的人。例如公教出身的父母警告想輟學去創業的小孩,在人人都有大學唸的年代(成功機率百分之百?),為什麼要去「賭」成功機率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創業?

第二種是創業家自爽用的,酒酣耳熱之際,表情融合著自憐和自豪地,對還在科學園區大企業工作的大學同學說出的。

第三種是沒創過業的半吊子風險資本家,單純喜歡打嘴砲,特別是遇到正妹創業家時,像跳針的唱盤一樣反覆重複著這個「二十分之一」的數字,正氣凜然地好像那數字是用選擇權定價模型千辛萬苦算出來地一樣。

第四種則是在這個新媒體的時代被迫追著眼球團團轉的新聞記者,畢竟有這種機率數字的標題比較容易被點開,至於之後到底有多少讀者仔細看了內容或點擊一旁的廣告,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新創成功的機率真的是二十分一嗎?怎麼有些報導說是四十分之一?會不會是兩百分之一?難道是一千分之一?

想理解這個論述句本質上的問題,讓我們舉一個例子。

假設前面提到的賭徒同學——我們姑且稱他老潘——後來當完兵真的開了地下賭場。老潘這二十年來抽煙、檳榔、酒精樣樣來,還三不五時要跑給管區和角頭老大追。在跟我同樣邁入四字頭的這一年,他去做了健康檢查,結果被拍出腸子裡有陰影,回診做了仔細的全身檢查後,診斷結果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腫瘤。

「診斷出這種腫瘤的病患在一年內腫瘤惡化病逝的機率是二十分之一。」戴著金邊平光眼睛的醫生,一邊低頭滑著手機一邊以權威的口吻跟老潘這樣說道。

試問:老潘一年內死亡的機率真的跟大家開口閉口的新創成功機率一樣嗎?

當然不是,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樣本空間的邏輯謬誤。當醫生說「診斷出這種腫瘤的病患在一年內腫瘤惡化病逝的機率是二十分之一」時,他的樣本空間是所有「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到醫院去診斷,結果診斷出這種腫瘤」的病患。

因為這是一種罕見的腫瘤,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病患本來數量就不多,樣本空間小,誤差大。但就算數量夠多,在統計學上有足夠意義,這樣的論述仍然有幾個問題:

  • 不是地球上所有有這種腫瘤的病患都有到醫院去,如果真是一種惡性腫瘤,有很多這類病患可能沒到醫院檢查就急性過世了,結果進不了統計數據。
  • 因為身體不舒服到了醫院,但檢查出來為陰性的病患,如果出院後死亡,也不一定會被列在這個樣本空間中。

換句話說,老潘死亡機率絕對不會是二十分之一,因為罕見病臨床的樣本空間和人類總樣本空間差異太大。

新創也是一樣的。當一個人輕易地說出:「新創成功的機率只有二十分之一。」時,他的樣本空間是什麼?

換句話說,什麼樣叫做新創?登記了公司就叫做新創?做出第一個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才叫新創?募到天使資金的才叫新創?從風險資本手上募到種子輪的才叫新創?

很明顯的,根據定義的不同,樣本空間大小可以天差地遠。如果我們進一步去爭論「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那根據不同成功定義的差距會更大,混合上樣本空間大小的差距,我們基本上可以把剛剛那個「二十分之一」的機率丟到垃圾桶中。

但真正讓我搖頭的不是對於這種根本就很發散的數字的偏執興趣,而是這種機率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和賭博不同地,新創成功於否除了取決於外部的隨機條件(市場、競爭對手、天災人禍等),大部分其實跟創辦團隊的創業家特質和努力有更大的關聯性。

比方說,如果有一家新創辛苦擠進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它就會自動擁有YC那龐大的統計數據資料庫中預測的成功機率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如果停止奮鬥和成長,就會迅速成為統計數據中死亡的那部分。

更重要的是新創並非賭博一般的零和賽局,其目標是創造出額外的經濟價值來,當新創能夠成功創造出額外的鉅額經濟價值,創辦團隊和投資人都將得到驚人的經濟回報。因此相對於賭場那肯定是負的回報期望值——除非像艾爾・帕西諾惹到喬治・克魯尼和布萊德・彼特那樣——風險資本市場總體的預期回報率一定是正的,不管是對創業家或者創辦人來說,因為雖然成功的機率很低,一但成功回報會高得驚人,兩者相乘之後產生正向的回報率,吸引創業家和風險資金週期性地湧入這個行業

總結來說,新創成功與否並不是一個機率問題。只要願意冒險,並以高效率的方式創造高成長和高的經濟附加價值,任何一個新創都有機會取得重大成功。

如果我都這麼仔細解釋了,一個頂尖聰明的創業家還是很著迷於機率問題,那麼與其在那邊打嘴砲耍弄幾個似是而非的數字,不如學學人家Lending Club用統計學顛覆個人信貸市場,還對社會比較有貢獻一點。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