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觀點:以政治職位換取政策調適嗎?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逆向思考

2016-12-02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蔡英文若向深綠靠攏 ,擁抱基本教義派,恐將危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資料照,曾原信攝)

作者認為,蔡英文若向深綠靠攏 ,擁抱基本教義派,恐將危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資料照,曾原信攝)

一、獨派意識進入執政體制

近來蔡英文總統在幾項重要人事任命 上,一般以為已深受綠營基本教義派掣肘,包括許多獨派大老及學者分別擔任總統府資政、司法院大法官、海基會董事長的任命案。普遍性的解讀是蔡英文總統已向深綠靠攏 ,擁抱基本教義派,這恐將危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尤其蔡英文民意支持度及滿意度跌至五成以下 ,顯示無法抵抗深綠政治勢力其抗壓性已崩盤,兩岸政策正逐漸偏離中間路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也有一種解讀認為是蔡英文兩岸政策根本不需要受深綠政治力量所綁架,因本身就是具備深綠台獨意識,曾擘畫主張「兩國論」、反對接受「九二共識」。觀察蔡總統執政後,有關教育、文化及歷史部門的主事者皆是獨派人士,尤其推動歷史課綱等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政策作為,足以顯示蔡總統本身就是台獨主張者,受限於兩岸結構因素為隱性台獨。

儘管總統府說明資政遴選標準是具社會聲望、有代表性的人物,然外界批判近半數是重量級獨派人士,頗有安撫獨派人士的意義。資政中有人在國慶大典不唱國歌、不起立向國父孫中山遺像鞠躬,也有人明確主張台灣獨立,並不認同中華民國存在。這樣獨化的結構組成是否有利於推動台灣獨立的體制變革,綁架維持兩岸現狀、正式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頗令人生疑。

同時,外界對大法官人事同意案也是充滿疑慮,認為這可能將台灣推向不可測險境,甚至認為這將改變兩岸現狀,蔡英文政府可能會以釋憲方式進行「法理獨立」。尤其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教授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的審查時宣稱,兩岸關係類似於東西德「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認為中華民國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此外,令人跌破眼鏡地難以預測,蔡政府任用扁政府時期前外交部長田弘茂,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一職。

二、不同人事佈局模式選擇的政治意涵

在此,我們以海基會董事長任命作為分析的對象,在不同人事任命模式上所呈現的政治意涵。蔡英文在海基會董事長人事任命上,有幾種選擇佈局會導致不同結果。

第一種選擇是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維持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海基會董事長不管是來自藍營或綠營、社會賢達人士,儘管門面的裝飾性效果不同,但基本上能啟動兩岸溝通協商機制與交流。從外交部長李大維、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任用,若海基會再找藍營背景出任,這將是民進黨最大善意與誠意。這顯示在「九二共識」與人事佈局 上,蔡英文確實要建立跨越黨派「低政黨化」的兩岸政策共識。

第二種選擇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九二共識」,而在海基會董事長人事任用上以藍營人士為主 ,這些人士既往政治主張認同「九二共識」,可以經由授權方式接受「九二共識」或以雙方函電告知對方願意在此共同政治基礎上展開溝通協商交流。顯然,這種模式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親民黨宋楚瑜主席是相當合適人選,這除了彰顯兩岸政策超越黨派外,也可能裂解藍營陣線。但由於蔡總統未公開承認「九二共識」,大陸當局認為這是一份未完成答卷,預估王宋兩人實質作用及影響將被框限。

第三種選擇是在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九二共識」前提下,任用綠營大老,包括前主席許信良、謝長廷、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皆是人選。許信良曾主張凍結公投台獨黨綱、大膽西進政策,謝長廷更是提出「一國兩市」、「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整合一黨綱兩決議文」,洪奇昌則認為「維持兩岸現狀」應放棄「法理獨立」訴求。他們在兩岸政治主張上與大陸友好,政治份量舉足輕重。蔡英文若任用三者之一 ,皆表示持守中間路線,是相對較佳的選項。然而卻不作如此想,必然引發上述人選是否因懼怕台獨基本教義派反彈而作罷。

第四種選擇則是蔡英文選擇與深綠交好人選出任海基會董事長,這可能瓦解其苦心孤詣好不容易建構出來外交與兩岸戰略佈局,任用李大維、張小月之意義在於其出身藍營、技術官僚、溫和務實及少意識型態,對大陸表達善意。任用前外交部長田弘茂人事案,是否將產生這樣想像效應,蔡政府要以「中台關係」處理「兩岸關係」嗎?兩岸政策受到深綠掣肘嗎?已經拋棄中間路線嗎?無可否認,這可能減少兩岸和平發展的想像空間,及壓縮未來兩岸政策實質轉型的彈性。

三、蔡英文政府選擇:維持現狀?法理獨立?

或有論者以為 ,蔡英文兩岸政策已受台獨基本教義派所綁架,因民調死亡交叉的制約,中間選民逐漸回籠泛藍陣營,必須儘速回過頭來鞏固台獨基本教義支持者。這種情形確實曾發生在陳水扁首次執政時期,從「政治統合論」走向「一邊一國論」,拋棄「四不一沒有政策」,這段時間長達兩年。蔡英文執政半年就會拋棄「維持兩岸現狀論」嗎?進而走向「法理獨立」的正常國家路線嗎?如果是這樣,蔡英文政府又何必自我設限2016年不推動重新加入聯合國活動呢?又提出所謂「新四不政策」呢?

觀之海基會新董事長田弘茂教授的兩岸事務經歷與觀點,或許提供一些思考,勿斷然認定蔡英文已被深綠勢力所左右,並走上台獨之旅。中華民國的「體制結構」是否被台獨力量或意識所滲透、融入及最終被改變呢?還是中華民國的「體制結構」改變台獨型態,或消化基本教義主張呢?

首先是田弘茂學術專長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涉及亞太戰略與兩岸關係,並非欠缺專業素養做為政治主張判斷。田董事長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前兩岸關係不是很好,不過對海基會董事長該扮演及兩岸問題有一定瞭解,自己「不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同時強調「不可能去主張台獨運動」。假設田董事長本身具獨立主張或與基本教義派關係非常密切,其不可能主張台獨這個說法,則是中華民國的「體制結構」、「職務位置」限制「觀念主張」。

其次是其兩岸事務經歷為擔任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長達十年,熟稔1992年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與內涵爭論過程 ;1993年田弘茂曾赴北京、上海,在當時統戰部長王兆國安排下與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會見,並建議APEC高峰會應由李登輝總統出席,另也赴上海與海協會前董事長汪道涵會面。這顯見其在大陸有一定人脈與關係資源。

同時,田弘茂曾經擔任民進黨政府首任外交部長,更是瞭解衝撞型的「烽火外交」後果,不僅只會帶來兩岸對立與衝突,更毫無助於兩岸和平穩定框架之建立。這是「國際結構」、「兩岸結構」對兩岸政策的「框限」。

最後是綜觀田董事長學術觀點 ,認為兩岸經濟互賴難以逆轉改變,台灣不易跳脫「九二共識」緊咒符,提出台灣應與主要大國發展「等距外交」。這至少說明田不會過於「親美」,也不會過於「遠中」,而是維持一種戰略平衡關係,是一種現狀維持而非改變現狀。

田董事長很早就指出兩岸問題關鍵就是「九二共識」,但並沒說過要接受「九二共識」,而是主張兩岸應務實交流。田認為兩岸須先把事務性問題解決,尤其台商、兩岸打擊犯罪議題應互相合作。從海基會立場來說,雖非處理兩岸問題最高政治機構,但仍希望兩岸恢復正常和平關係。此為「經濟結構」、「兩岸結構」對兩岸政策的制約。

四、政治結構因素將制約台獨主觀意願

綜上所論,如果蔡英文總統有意讓具獨派色彩人士站到處理兩岸事務的第一線,這項動作既是危險也是大膽的政治冒險,這可能加速滑向台獨基本教義派,也可能正在醞釀兩岸新的政策思維與論述,並產生修正既有兩岸政策作用 。

從獨派人士擔任總統府資政、大法官到海基會董事長,這是以中華民國政治結構限制激進台獨勢力擴展,還是獨派的意識、主張及政策正融入體制中,民進黨的執政意味著台獨主張與中華民國體制已形成一種辯證統一關係 ,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不可避免,但此並不意味中華民國與台灣相分離,台灣走向法理獨立將受到「國際結構」、「兩岸結構」、「中華民國體制結構」的多重制約。

或許歷經政治洗禮的蔡英文總統應深知,2012年總統大選關鍵輸在兩岸議題,2016年則是兩岸議題未成為選戰主軸。但若不思考兩岸政策的突破而空轉四年,2020大選時勢將證明蔡執政毫無處理兩岸事務能力。觀之大陸對台政策採取堅壁清野、區隔分化支持「九二共識」的政黨、社團團體,強力排除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影響力。

值此非常時期,民進黨原本就是以選票極大化為目標的世俗化政黨,其兩岸政策必須與時俱進,隨主客觀環境情勢變化進行調整。若是「國際結構」、「兩岸結構」、「經濟結構」及「體制結構」的限制力量增大,亦有可能扭轉兩岸政策中間路線之偏離 。就此而論,法理獨立僅僅只是一種「意願」或價值 ,而無法成為「政治現實」。然無庸置疑的,蔡英文總統若是運用「結構因素」要限制「主觀意願」,也存在極大政治風險,「結構因素」固然限制台獨主觀意識,但也存在結構因素被重構的風險。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