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文觀點:藝術高教花落誰家?

2016-10-03 07:00

? 人氣

藝術不是行政單位能「治理」的。圖為德國藝術家歐普卡(Rainer Opolka)的作品「狼群回來了」(Die Wölfe sind zurück),其中一種狼手裡高舉著槍。(取自Die Wölfe sind zurück臉書)

藝術不是行政單位能「治理」的。圖為德國藝術家歐普卡(Rainer Opolka)的作品「狼群回來了」(Die Wölfe sind zurück),其中一種狼手裡高舉著槍。(取自Die Wölfe sind zurück臉書)

近來常常被立法委員或官員問到一個話題,就是如果大家都不滿意目前教育部的管轄與治理,那乾脆將藝術院校撥給文化部來管理會不會好一些?通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的回答都說:不好。但是對於教育部的「牛」與「疲」,倒也令人一天一天失去耐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是越單純越好

負責統管全國教育的權責單位是教育部,而藝術教育既然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不但會連結到其他相關學門的統整建構,也攸關全民美育的發展。所以藝術教育的推行,讓教育部來承擔成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否則一旦因為招致批評,就簡單的進行平行轉移,表面上或許可以有一個說詞,但是問題的真正核心就能獲得解決嗎?或者只是把球或燙手山芋轉讓給其他單位而已?

法國因為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視野的國家,文化預算編列額度高,所以全民藝術教育統統畫歸文化部來管轄,但是其他國家的藝術教育都是以教育部直接管理為主,因為藝術教育並不單單只有高等教育這一個面向而已,更重要的幼教與中等教育,也需要一系列從小就培養基礎美學與人文素養。

「簡約是細膩的極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這是賈伯斯堅持的理念之一,藝術形體的美感,總是越單純越好(看看蘋果),教育的權責單位當然是統歸教育部才不會失衡。倘若藝術高教可以劃歸給文化部管理的話,那麼各大醫學系是否也該歸衛生署管理?建築系讓給營建署負責;會計系歸給財政部;法律系則由法務部來管理?這麼一來,高教治理將會產生多頭馬車的紊亂現象,這個教育部是否就該解散了?

iPhone7去除了耳機孔,全機只剩lightning插孔。(美聯社)
蘋果以簡約流暢為特色。iPhone7去除了耳機孔,全機只剩lightning插孔。(美聯社)

總是主管機關認知不足

拜文憑主義流毒的影響,官員們表面上的學經歷素養都夠,審計畫朗朗上口,但大都淪為空嘴嚼舌,光會奢談願景的高手(all but lip service),事實上官員們並沒有實際參與觀察藝術創作的經驗,審計畫治國就只會冷漠的拿著一張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在嚴格考核,缺乏客觀人性跟感性理想的態度。

藝術高教的困境,在這麼多年的行政交手經驗中,我發現官員非但沒有主動積極的精神與態度,反而都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坐在辦公室等著學校送計畫書來請託,然後學校再癡癡的等候上級關愛的眼神。我甚至沒有遇見過那位主管曾經主動看見問題或預見學校的需求,會主動建議學校,主動撥預算來幫助學校發展。所以,擔任校長三年多的過程中,該說的,該做的,該打電話的,都經歷了,在新政府上台後,如果再要沉住氣,再要容忍妥協,就是虛偽的墮落。

大學治理講究建立宏觀與視野,理當依據不同屬性,特色來建構校園文化。準此,作為政策領航與管理者的教育部非但不能閉門造車,反而應該積極走出辦公室,踏進校園,以擺脫管理者容易以不自覺的選擇性知覺現象,作為認事準則,甚至經常因為「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或「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而有政策誤判的現象。例如過去常以等量或均衡來分配資源的錯誤現象,就應該勒戒導正,因為過度顧慮比例原則的考量,就會忽略個別特色與屬性的差異,會大大阻礙了正常教育的發展。

總是慢一拍的行政效率

拉歌Largo在音樂用語是緩慢的意思,甚至是行板的速度,但是生活在超速度變化的 IT資訊時代(Information Technology),教育已經帶來很大的改變,觀念與行動必須先行,才不會在還沒翻轉第一頁時,別人就已等待在終點。

資訊世界進化的速度有多快,看看這次看美國大選辯論轉播就知道了,,過去 CNN引領風騷的現象,已經被紐約時報與 FB 直播取代,以前在美國境外要收看重要新聞,CNN會是最熱門的電台,因為從暖場、背景資料蒐集,到現場轉播,辯論後的剖析、焦點訪談,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密的計算,精彩萬分。

但是今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將 FB 推出直播功能發揮到極致,當候選人正在演講時,底下的留言板,人人可以對候選人所說的每一句話即時表達自己的意見。當川普發言時「怒」的表情源源不絕彈出,而希拉蕊則得到較多的「讚」與「心」。

同時間紐約時報由資深記者在一旁待命,並針對候選人的每一段發言做即時的事實查核檢驗,並立刻提供背景資料給觀眾參考。所以大家不再只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被動單向訊息接受者,而是在橫向與縱向都是知識網絡建構的共同參與者,讓觀看過程成為極富動態性的有機思考。整場辯論節目結束後,並不用再另外舉辦投票看輸贏,因為充分的表情符號已經呈現一切;也不用再做形式上的訪談,因為直播頁面上已經有足夠的人表達出有價值的意見。這個經驗說明CNN代表舊媒體世代,必須耗費許多資源來打造一條單一的流水生產線,已經被紐約時報跟FB直播合體所創造出來的多重新媒體現象完全徹底瓦解。這就是媒體新趨勢的展現,不但打破過去引導建構的方式,也拆除觀眾冷漠或焦慮的距離,讓隨機參與的新遊戲規則,用兼顧速度、深度與廣度的模式,刺激並滿足了大眾的胃口。

總是瞻前顧後的唯唯諾諾

翻轉「視野與態度」是教育部內在結構最應該強化的重點,具備承擔,勇氣,速度與效能,或許可以為大學治理帶來生機。

承擔是負責的表現,過去缺乏具體的行動綱領,沒有看清問題,願景,需求,只會盲目高喊口號的工作方式, 早就不合時宜。官員必須改變過去以拖待變跟形式會議的法則,重新建構人文社會秩序的良善政策,不再忽視輕眛藝術教育的功能。

勇氣是處在快速變化的新資訊時代,面對教學與環境的建置理想,官員要有責無旁貸的決心,必須果斷的調整並制定明確政策,也不怕民意代表的關說,更不介意長官給予的挑戰,任何威脅與利誘都用大無畏無懼的勇者態度積極來處理。

速度就是一定時間內的位移現象,在大幅精進的世代裡,速度是影響成功必備的要件,過去經常把時間浪費在大大小小的開會,執行一個計劃過程,大都花在來回的計畫審查,造成無止盡的虛耗,這些過度依賴時程表或甘特圖來衡量的情形,現在都只能作為表象的參考使用,如果官員可以改正被動消極的態度或反應總是慢半拍的現象,行政效能自然就可以提升。

新加坡議題「舞人舞團」《整理好的非理性》。(關渡藝術節官網)
圖為新加坡議題「舞人舞團」《整理好的非理性》。(關渡藝術節官網)

效能究竟要如何提升?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發動創新契機的其中一項,就是當認知出現變化時,不要對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變化置之不理,而努力創新就像是站上打擊區上一樣,要有實現全壘打的雄心壯志。過度強調KPI數據或是PDCA(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 Act)的管理評量系統是行不通的,因為人不是機器,這套理論是管物不管人的,所以正確的認知與適時修正的落地走動管理,就是效能提升的票房。

總有該做的必要調整

教育資源的分配審查,應該建立專業的區隔,特別是藝術院校資源的分配,不能依人頭,不能以一般人文社會或醫學院校標準而定,而是適校適地的衡量規則,必須兼顧校園成效與永續發展的實質需求,雖然教育部必須兼顧各校的發展需求,但也要有亮點與重點扶持的招牌學校對象,可以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並且有實力可以尋求跨國之間的合作,甚至做為加持或代表台灣的高教成效。

擺脫冷氣房治理教育的現象,就要落實行政官員再教育的學習目標,建議官員重新回到校園的進修學習,不但可以提升專業素養的認知,也可讓官員在建立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上,可以兼顧內隱的社會化共鳴(操作性知識), 以及外顯的觀念性外化(系統性知識),達到自我標竿管理(Bench marking )的成效。因為成長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是「質」的改變,是對組織結構與行動變化的期待。

教育部不懂藝術院校治理的現象由來已久,問題並不是換換管轄單位就能解決,而是這套箝制藝術教育的行政流程若不改變,官員就無法真正瞭解創作的過程與養成,換到哪個單位管理都不會有具體成效,希望這個建設性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的意見表達,可以轉化執政當局的態度,並善用這個因時制宜的權變觀點(Contingency viewpoint)來統整管理制度的缺失。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