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文觀點:廉價的表演藝術環境,如履薄冰的行業

2016-02-27 07:00

? 人氣

孫梲泰的《四十仍惑》(phote by Zin Ge/實驗劇場)

孫梲泰的《四十仍惑》(phote by Zin Ge/實驗劇場)

表演藝術的舞台是迷人的,當演出結束謝幕時,雖然所有的榮耀,掌聲,燈光都會集中在演出者身上,但是藝術家背後種種的奮鬥歷程,長期所承受的心理生理重擔,又豈是一般人可以瞭解跟釋懷的?藝術家的養成靠著的就是天分,血汗,時間跟財力的不斷投資,最重要的更是需要一股持續的熱情來支撐這條通往藝術的艱辛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培養一個音樂家或舞蹈家,必須在年紀青澀的歲月就開始訓練。莫札特四歲時開始演奏生涯;美國現代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Angela Isadora Duncan),雖然六歲時就能教小朋友跳舞,卻因為家庭跟經濟緣故,一直到成年後才開始舞蹈生涯。而戲劇藝術因為表演的訓練養成,並不需要考量實際年齡因素,所以演員一般都是高中以後才正式開始肢體與聲音的訓練。

藝術家的熟成,需要長期歲月不斷的累積或豐富舞台經驗,才能在舞台綻放光采!

美麗辭藻下的現實困境

藝術家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撇開大家都知道的美麗說詞:藝術可以涵養人生,可以淨化社會,表演藝術還可透過戲劇演出的力量,進行各種社會批判與反諷的行為。真相是藝術除了要有藝術創作外,另一個重要的幕後工作,就是藝術行政的沉重負擔,藝術家往往缺乏資源下,不得不單打獨鬥,沒有藝術行政人員的襄助。

藝術行政簡單說就是準備藝術家演出的各項工作,例如租借場地,安排排練場地。印製文宣跟節目單,辦理記者會,票務出售,稅捐繳付,幕前幕後演出工作的酬勞支付等等惱人又煩心的工作,這些看似繁雜的事務,卻關連到演出執行的成敗。但是最嚴重的負擔跟挑戰就是財務來源的籌措。

演出雖是最後的藝術成果展現,但現實的環境中,要依靠演出票房的收入來填補大量的支出來源,除了極少數團體成功外,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一則是票房收入有限,另一個原因則是台灣的票價實在低廉,往往都需要靠藝術家自行貼補,或由經紀人向友好企業辦理募款,以便贊助藝術性的活動。

價廉物美的藝術環境

去年孫梲泰在《四十仍惑》的舞作中,將充氣娃娃繪上孟克的吶喊,權充演出道具的麥克風裝置,形色鮮明極具震撼,演出中的自我對話裡他說:跳舞或從事藝術工作這是個”Dream job”就是別人眼光注目中的夢幻工作,是年輕人才具有的特殊抱負,但是他卻忙碌於工作與創作之間,關於藝術創作這個詞,他二十歲不敢說,三十歲沒時間說,四十歲再不說就沒了。

我有一個已畢業的學生校友,他在臉書說道:如果一檔演出工作兩個月演個十場拿不到一萬,或是演個七八場也才兩萬,或是工作半年演個八場也還是不到兩萬,然後所有人都還想理所當然的要一堆時間。⋯⋯他能怎樣?不能怎樣。最後大不了去龜辦公室,讓演員的靈魂慢慢死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