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自己的課綱自己審」 參與有了,那教育實踐呢?

2016-07-27 06:20

? 人氣

如果說學生委員就是代表「學生」這個群體,在課審會上提供自身學習的經驗與觀點,那我們應該更重視學生委員的代表性,例如高中生是學生,小學生也是學生,但是兩者之間的學識和人生經歷差異很大,很難互相代表。再例如文科生是學生,理科生也是學生,但是所學領域不同,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經驗,也不適合互相代表。「學生」這個分類太簡略,只要是在學校就讀的人群就是學生,這類人群雖有一定的共通處,但是如果要選出3-4名委員「代表」整個群體的經驗與觀點,我認為是非常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認為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並且代表資格廣納各個年級有其正面的價值,那就是「公民參與的實踐」。隨著台灣民主發展漸漸完善,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少不了公民參與,很多衝突與對立也透過公民間的對話與協商來化解,因此公民的民主素養與實踐經驗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以預見未來公民參與的決策品質將直接影響公共政策的完善度與成效,加強的公民教育與實踐經驗是台灣的重要課題之一。如果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能促進學生對於公民參與(尤其是如課綱這樣切身的議題)的了解並累積經驗的話,將有助於提升台灣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品質。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發言人黃益中老師於記者會現場高喊「打開黑箱,教育見光」。(顏麟宇攝)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發言人黃益中老師於記者會現場高喊「打開黑箱,教育見光」。(顏麟宇攝)

關於教育學習

增進學生的公民參與機會是大趨勢,但畢竟學生在學識與生活歷練上對比一般成年人有較大的侷限性(雖然不排除部分學生在青少年時期能發展出獨立的見解與社會常識,但這很難是常態),學生公共參與的過程中很有能遭遇頻繁的迷惑與挫折,也可能因為本身知識儲備不夠,而在議事過程被誤導或被邊緣化,相信這結果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對於學生參與課綱審查,我認為不需要極端的預設立場認為學生委員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使用不合理的方式抗爭,但也不能落入另一個極端將處於人生求知與塑造價值觀階段的青少年學生等同於一個社會成年人。在沒有給太多準備機會的情況下將學生們導入公民參與的場域,並不主動提供任何的參考與引導,這並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必須思考公民參與的機會能帶給學生們什麼?或許學生們對於課程的合理性與教學效果的貢獻不大,但的確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公民教育與實踐的機會。

20150804-SMG0045-011-4日上午教育部反課綱狀況-余志偉攝.jpg
2015年,教育部反課綱狀況。(余志偉攝)

擴大公民參與以及學生公民實踐教育的未來

目前社會的氛圍漸漸朝向擴大公民參與的方向邁進,這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經的過程,然而擴大公民參與並不是解決社會爭議與提升公共政策品質的萬靈丹,歷史上也不乏廣泛公民參與與混亂並存的先例,例如18世紀歷經大革命的法國。因此在擴大公民參與的同時,公民教育的提升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