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觀點:回歸與開創東亞文明的古典精神

2015-08-28 06:00

? 人氣

 漢字文化最能代表東亞文化,在中國叫書法,在日本叫書道(Flickr user MShades/維基百科)

漢字文化最能代表東亞文化,在中國叫書法,在日本叫書道(Flickr user MShades/維基百科)

讓我們話說從頭。還記得在歷史課綱議題爆發劇烈衝突的前兩年,最熱門的歷史話題莫過於:你是「日治派」還是「日據派」?每當有人問筆者這個問題,筆者就會反問:「當你不自覺已做出抉擇,為自己對民族與國家的想像與他人爭論得臉紅脖子粗,再自覺正在為偉大的熱情與理想做堅持不懈奮鬥的時候,你有反思並看見這兩種主張背後都是種異化生命的意識型態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見各有主張的歷史學者為教育部的教科書審查委員會是否同意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期使用「日治」或「日據」而不斷撰文辯論,筆者比較疑惑的是難道歷史學者會不知道民族與國家都是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在鴉片戰爭前的東亞各國,不論是日本或中國,都根本沒有「大和民族」或「中華民族」的概念,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這種概念純粹是來自歐美思想的舶來品嗎?

如果你現在知道了,你難道不會發現:稱呼日本統治時期為「日據」,並不會因此使得台灣文化更回歸古典的中華文化;稱呼日本統治時期為「日治」,同樣不會使得台灣文化更回歸古典的大和文化,古典的中華文化與大和文化本來有著相通的精神源頭,都是東亞文明圈裡相互激盪與融合的主要內涵,並共同因為西學大舉東漸,面臨著文化轉型的盲點與困難,並不斷在各種內外變局裡尋覓突破的契機,台灣文化受其薈萃與滋養,本來已呈現水乳交融的內涵。

現在歷史學者因為這些詞彙的爭論而希冀滿足自己對國族認同的情感,難道不曾警覺到國族認同這種框架已經模糊掉人自身對歷史事實的詮釋與理解,卻還要繼續玩著統獨認同的概念遊戲,再強加這些意識型態給我們的莘莘學子,而不願意強化學生自己對歷史的真實體會與思辯,這難道會是對歷史教育負責的態度嗎?

我們希望討論這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麼歷史事實總要由統治者來論斷?當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治」還是「日據」這種事關個人對政權情感認知的議題,由教育部給個說法都很難昭公信,歷史學者卻只關注自己的意見如何通過統治者的授權最終強加到他人身上,卻沒有質疑歷史課綱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人認識歷史事實的緊箍咒,學生不能通過自己對歷史的大膽思考與認真討論來探索歷史,獲得面對生命心安理得的答案,就已經要通過政府的標準說法來認識歷史,來硬背各種與生命疏離的歷史內容,落得最終承認只有統治者纔有歷史解釋權,更換統治者就需要更換對歷史的解釋,「成王敗寇」總歸是不變的真理,那筆者不免覺得這種歷史教育尚未脫離黑暗時期(Dark Age),如同教會對神學擁有絕對的解釋權般,歷史被政治牢牢掌控,無法尊重人自做生命的主體來認識歷史,歷史更未成為真正獨立的學術領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