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PALANTIR回購員工股票所為為何

2016-07-08 06:50

? 人氣

Palantir曾被喻為矽谷最神秘的大數據公司。

Palantir曾被喻為矽谷最神秘的大數據公司。

在美國知名獨角獸新創中,最神秘的一直要數伊麗莎白・荷姆斯的Theranos和彼得・提爾共同創辦的Palantir。不過Theranos從去年多事之秋以來到現在,幾乎被「維基解密」得真相大白,神秘面紗拆掉大半。無獨有偶地,向來低調的Palantir最近也有不少內部消息走漏,讓我們這些外人得以一窺其面紗下的容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Palantir是所有宣稱在做大數據的公司中,名聲最響亮也似乎最成功的。名聲響亮的原因除了他是由矽谷名人彼得・提爾在2004年共同創辦以外,其客戶名單包含美國中情局、國安局、聯邦調查局、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西點軍校以及美國海空軍等國家大咖單位,也讓人側目。

相較於無數把大數據喊得震天嘎響卻無法轉換成營收數字的新創,Palantir的大數據預警系統據說協助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成功預測並阻止過恐怖份子的活動,所以有順利拿到這些政府的大訂單,公司估值也因此扶搖直上——在2015年底那8.8億美元的募資輪中達到了200億美元的估值,公司整個歷史上總共募了超過25億美元的現金。

但今年五月初Buzzfeed記者William Alden撰寫了一篇大為流傳的報導,他根據外流文件指出過去13個月以來Palantir已經流失了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和納斯達克證交所等重要客戶,其大數據服務所收取高達每月一百萬美元以上的費用顯然不是所有企業都認同。同時間Palantir似乎也在加速流失員工中,逼得公司不得不在四月時宣佈為所有已經待滿一年半的員工加薪兩成。

讓外人更驚訝的是,儘管Palantir宣稱去年拿到17億美元的「訂單」,但實際收取到的現金款項卻不到四分之一。這可能是為何Palantir有幾位機構投資人早就在三月把公司股價估值下修到每股$5.92美元,相當於接近打對折的108億美元公司估值。想來是因為他們看到內部資料,基於機構投資人的專業義務不得下調估值

然後就有了最新的消息走漏:Palantir公司將進行最高達2.25億美元的員工普通股回購,以為長期員工(包含離職者)提供流動性。

這個消息中讓人側目的是:這次回購的股價訂為$7.4美元,雖然比去年最後一輪募資的股價低,但卻比機構法人之前主動下修估值後的$5.92美元還要高25%。

這裡就衍生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在這時候進行股票購回?又為什麼購回股價設定在比「市價」高25%的水位?

第一個問題比較好回答:Palantir已經成立12年了,傳統來說科技新創如果成長順利,在第5年到第8年間就會股票上市,為員工手上的普通股或選擇權提供流動性。但如筆者之前的一篇專欄《風險資本和私募基金的地殼夾擠》中指出的,這一波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獨角獸(估值超過十億美元但仍未上市或出售的新創),就是因為公開市場不易獲得超額獲利,資金湧入私募市場注資到成功的新創中,因而延後了新創上市的時程。

換句話說,如果是2004年成立就加入Palantir的早期員工(甚至是創始團隊),至今生肖都已經從猴年又到猴年地過了一輪了,手上的股票和選擇權早就都全部生效(一般是分4年生效),但卻遲遲無法變現,再怎麼有長遠眼光的員工,應該也都會有所疑慮吧?

再加上Palantir一向自豪自己的員工領的現金薪水都低於市場價格,大家都是被股票和選擇權等長期工具激勵,和公司一起為長期的成功奮鬥——但再怎麼長期,12年也實在是太長了,上小學的小孩都上了大學,該繳的小孩學費和房貸都是現金需求啊⋯⋯

然後不只是Palantir,各個透過鉅額募資輪不斷延後上市的獨角獸新創,他們的員工都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離職的話怎麼辦?

在傳統新創的員工聘用合約中,當一個員工離職時,已經生效(vested)歸屬於該員工的選擇權,通常必須立即或者在一個月內執行。這個條款是為了鼓勵新創員工留下來和公司一起奮鬥創造長期價值,但在這個獨角獸新創不斷延後上市的時代,卻衍生出許多問題。

首先:執行選擇權是需要花現金的,而選擇離開新創的員工可能沒有那麼多現金可以執行選擇權。

如果是上市公司的狀況——例如過去我在Atheros時——因為股票在公開市場有高度流動性,通常執行選擇權時我們可以選擇立刻出售結清(net),系統將會自動把執行選擇權後的股票售出所得扣掉選擇權執行成本後的淨差額,在三天後匯入員工銀行戶頭,員工並不需要額外支付現金去執行選擇權。

但未上市公司的選擇權執行完後,換得的是沒有流動性的私募普通股,因此沒辦法立即出售結清。也就是說,離職員工在被迫執行選擇權時,必須要準備足夠現金(選擇權執行價乘以股數)才能夠取得屬於自己的股票,而以美國上班族常見的「以債養債」生活風格(房貸、車貸、學貸、卡貸等),除了早期員工的執行成本較低、執行起來負擔可能比較小以外,幾乎可以確定大多數中晚期員工可能根本沒有現金可以支付選擇權執行成本,即便這些選擇權和對應到的股票根據合約都屬於他們的財產。

就算有現金可以執行選擇權,換得的也是沒有流動性的新創股票,隨著獨角獸每募得新的一輪鉅額輪,進一步延後上市的時程,這些離職員工可能只是更多的咒罵。

了解到這一點後,Palantir看起來不太尋常的2.25億美元新創股票回購大概也就不難理解了——透過回購員工手上的部分股票,為員工提供一些流動性,應該可以某種程度降低這家「老」未上市新創的員工的焦慮感。

至於為何要付出25%溢價,想來想去可能還是員工士氣的問題吧!畢竟將公司股票估值從$11美元下調到$5.92美元的就是公司的投資人本身,如果只用$5.92美元去回購員工持股,不免換來「先故意調降價值然後再來把我們辛苦工作賺到的股票買回」的罵名。折衷提供25%溢價,對前一輪投資人來說相當於以較低成本提高自己手上持有的公司股份百分比,對員工來說也是公司釋出的善意。

只是這$2.25億美元說多不多,也佔了前一輪募資總額的四分之一有餘,只要Palantir一天不上市,聰明一點的員工考慮到公司仍然是年年虧損,仍然得靠外部資金持續成長的現實下,只怕還是會天天打著算盤,走一天是一天下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