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繼承,一切都可以改變:《遺傳密碼》選摘 (1)

2016-04-28 05:10

? 人氣

關於人類基因能否被編輯,各界存在不同看法。(取自推特)

關於人類基因能否被編輯,各界存在不同看法。(取自推特)

還記得你國中一年級時的情形嗎?

你還想得起來同學們的臉孔嗎?叫得出老師、學校祕書、校長的名字嗎?腦海裡還有學校的鐘聲縈迴繚繞嗎?記不記得學校餐廳傳出來的食物香味?還有初戀帶來的心痛?以及在廁所撞見霸凌事件時的驚慌失措?也許一切回憶都驚人地清晰無比,或者也許隨著時間過去,你的中學時光早已埋沒在諸多兒時回憶的迷霧中。不論你記不記得,這些過往都永遠伴隨著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久以來,我們早已明白,我們都將過去經驗裝入靈魂背包扛在肩上。即使是意識中無法回溯的事,也同樣留存某處,在潛意識心靈中四處遊走,準備在意料之外的時刻突然冒出頭來,不管結果是好是壞。

不過,其實所有的糾結比前述還要更深一層,因為我們身體的常態,就是不斷地改變與再生—你所有的經驗,無論看似如何微不足道,也不管是霸凌、心碎,還是漢堡的氣味,都會在你身上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更重要的是,這些印記還會留在你的基因體裡。

當然,當初在學習那三十億個字母序列構成的基因遺傳(inheritance)方式時,我們大多數人學到的可不是這麼說的。打從遺傳學之父葛利果•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十九世紀中期1研究豌豆的遺傳性狀,奠定我們對遺傳學理解的基礎以來,我們學到的一直都是「從我們自前幾個世代那裡遺傳而來的基因,就可以明確預測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意思就是:從媽媽那裡抓一點東西,再從爸爸那裡抓一點東西,把它們攪和在一起,就變成你這個人。

人類基因
人類基因

這種對基因遺傳的僵化觀點,如今仍是中學生在課堂上研讀的內容。他們依據這樣的概念繪製家族系譜圖,努力理解同學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眼睛顏色、鬈髮、捲舌,或是多毛的手指。這種課程內容就像是刻在石碑上,由孟德爾本人傳授下來,內容說的是:我們對於自己從前人那裡得到什麼東西,或是能夠給予後代什麼東西,並沒有多大的選擇;因為我們從雙親那裡獲得的基因遺產,早在懷胎時期就已經完全確定了。

然而,這種觀念完全錯誤。

因為現在,無論你是坐在辦公桌前啜飲咖啡、慵懶地窩在家裡的躺椅上、在健身房裡猛踩飛輪,還是待在繞著地球轉個不停的國際太空站裡,你的DNA都在不斷更改。它們有如成千上萬個小小燈泡的開關,有的開啟、有的關閉,所有開關都因應你正在做什麼、看到什麼、有什麼感覺而有所改變。

這整個過程的協調與編排,端賴你如何生活、在什麼地方生活、面對什麼樣的壓力,以及你吃下哪些東西來決定。而且,這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你可以改變,在基因方面有所改變。

*作者為醫學博士。本文選自大塊文化出版《遺傳密碼》,本書作者薛朗.莫艾倫醫學博士Sharon Moalem, MD, PhD是屢獲殊榮的科學家與醫師,也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作家。他的研究及著作融合了醫學、遺傳學、歷史及生物學,以最新穎、最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解釋人體功能如何運行。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最衰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及《老天決定我愛你》(How Sex Works)的作者,作品已被翻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薛朗.莫艾倫的新作《遺傳密碼》(大塊文化出版)。
薛朗.莫艾倫的作品《遺傳密碼》(大塊文化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