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縣年代最久遠石碑 名間濁水溪畔「阻滯圳道示禁碑」逾250年之久

2022-06-02 17:26

? 人氣

「阻滯圳道示禁碑」在名間鄉同源段605號及610地號中間空地,是為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石碑。(圖/南投縣政府)

「阻滯圳道示禁碑」在名間鄉同源段605號及610地號中間空地,是為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石碑。(圖/南投縣政府)

大家可能聽過人力搬運或是推車、馬車運送木材,但可能沒聽過使用水流運送木材,南投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其中在濁水溪及陳有蘭溪流域,素來是出產木材的地區,而木材的輸運不易,清朝初先民已經知道使用水流的方式進行,位於名間鄉濁水村的「阻滯圳道示禁碑」,是乾隆30年(1765)2月由護理福建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所立。禁止林木業者利用圳道放流木材,保存圳道,兩圳迄今仍是農業重要的灌溉水源,是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石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局指出,同源圳為農田灌溉之用,然而位在濁水溪上游的樟木產業,原本應從濁水溪放流樟木,但為了加快運送的速度,便將樟木從同源圳這條捷徑放流而下,故常使圳頭被沖壞,影響農田灌溉。乾隆年間,因匠首曾文琬貪圖方便,將軍用樟料放行於圳道,在源頭就遭遇民眾阻斷,樟木無法順著水流而下。兩方僵持不下,經官方協調查明後便在同源圳旁立下石碑,石碑上刻「奉道憲禁示」,記錄下此次禁止於圳道放流樟木,更不得藉端生事,違者將嚴懲一事。明文規定日後軍用樟料必須從大溪來放流,同源圳道只能供農田灌溉使用,強調匠首曾文琬不可貪圖方便再利用圳道放行樟木,而民眾也不得再藉端滋事,兩方如有違反規定者將嚴加懲罰。臺灣知府蔣允焄於乾隆30年(1765)在今濁水溪畔同源圳第一進水口處邊樹立石碑一塊,目前這塊石碑在名間鄉台16線道路旁邊,為名間地區獨有之重要鄉約碑碣文物。

文史學者何培夫指出,《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記載此碑為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古碑,此碑可見證乾隆時期南投同源圳與彰化八堡圳(原為施厝圳)因官府為節省成本及方便,使用圳道運送林木,影響農民生計,因此立碑示禁,管束圳道的運輸木材行為,見證地區、地名和物產間的綿密關係。

文化局說,此碑將列入「111-112年南投縣文物普查建檔計畫(五)-名間鄉、中寮鄉」文物普查案中,將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進行文物普查,普查結果如建議具有一般古物潛力,後續將申請調查研究及保存修護,以保護珍貴文化資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