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大未來 下一次綠色革命

2016-04-29 17:40

? 人氣

食物大未來 下一次綠色革命

食物大未來 下一次綠色革命

記者曾少甫/台北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自2014年關注全球糧食議題,近期策劃「食物大未來:下一次綠色革命」免費展覽及系列活動, 於日前透過「食物大未來:下一次綠色革命」講座,希望喚醒大家重視未來嚴峻的糧食問題,並解惑大眾對基因改造作物是否安全的疑問,特別邀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慶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兼課長沈翰祖,分別講述「以科學態度面對下一場綠色革命」、「種子檢查為種子(苗)品質把關」兩項課題。
「下一次綠色革命」講座由《國家地理》雜誌主辦、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協辦,由《國家地理》雜誌黃正綱主編開場,他表示現今地球總人口已達到74億,預期在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突破97億,必須生產大約現在兩倍的作物才足夠。因此,農業行為該如何跟環境共存,以及基因改造作物、種苗研發等科學手段,就在提升糧食產量的課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次活動以讓世界吃飽的五個原則為主軸:凍結農業足跡、於現有耕地增加產量、更有效地用資源、改變飲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貫穿糧食議題,邀請民眾一同認識生物科技帶來的機會與問題並一同探討與思考。
黃慶璨主任表示「第一次綠色革命」起於1960年代,當時人口迅速增加,使糧食需求跟著提高,科學家便運用雜交育種技術、大規模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等方法,提升作物產量。他以印度為例,在1950-1999年間,印度的耕作面積並無太大改變,但相對產量增加近5倍;但到了2000年,肥料使用依然持續增加,穀物生產幅度卻趨向停滯,顯示第一次綠色革命所遇到的瓶頸,生產量無法繼續突破,跟著無法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且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也造成土壤地力及環境生態遭破壞。
而人類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求「第二次綠色革命」,黃慶璨主任表示,從1990年代開始注重提升產量又兼顧環境友善的方法,例如不使用非天然物質的有機農業、利用生物技術展開基因改造,同時發展抗除草劑、抗蟲害、抗病害、抗逆境,讓原本無法栽種的土地經過改良,成為可耕作地。但最大的疑慮就是,基因改造真的安全嗎?拿出法國科學家Gilles-Éric Séralini在2012年發表的論文「年年春除草劑及抗年年春除草劑的基改玉米長期毒性研究」引起的爭議為例,文中的論述事後經過其他研究人員檢視,發現基改玉米與大鼠致癌或死亡並無劑量相關性,也就是其因果關係不明確。因此該文章已被原刊登期刊撤銷,所持論點也尚待證實,他強調大眾應該用科學態度面對基因改造議題,不扭曲,不誤導。黃慶璨主任認為,生物體也會自然突變,但機率是百萬分之一,其實人為雜交、育種的過程,就是一種加速篩選,若使用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更可針對某特定性狀如抗蟲害、抗病害、抗逆境改變,將作物本身不足之處補足,甚至移除缺點。針對基改食品爭議,並表示資訊應公開,讓民眾自由選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