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專訪》不對稱作戰怎麼打?李喜明剖析整體防衛構想:讓中共奪島失敗就算贏

2022-09-30 09:10

? 人氣

共軍威脅逐漸擴張,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接受專訪時指出,國軍應以不對稱作戰思維建軍,及阻建裝備輕兵器的「國土防衛部隊」,以利展現「嚇阻力」。(柯承惠攝)

共軍威脅逐漸擴張,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接受專訪時指出,國軍應以不對稱作戰思維建軍,及阻建裝備輕兵器的「國土防衛部隊」,以利展現「嚇阻力」。(柯承惠攝)

2019年6月退伍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近期出版《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一書,內容針對任內推動的ODC(整體防衛構想)概念進行剖析,強調台灣面對軍力資源數十倍於我的中共,唯有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籌獲量多、價廉、火力強、存活率高的小型武器,以及裝備輕兵器的「國土防衛部隊」,才能展現足夠嚇阻力,使中共相信犯台計畫複雜、難以實現而不出兵;同時國軍也要改變戰略目標,不要想在每個戰場都打贏,「讓中共奪島失敗就算勝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喜明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不對稱要與創新結合,是相對的整體概念。以中共為例,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東風-16中程彈道飛彈,就能打到2000公里外的美軍航艦,藉此達到區域拒止目的,「就是一種不對稱作戰」;台灣資源太少,應攻擊對方執行任務的「能力」,而非部隊,不要想在每個戰場都打贏,「讓中共奪島失敗就算勝利。」

20220902-前參謀總長李喜明2日舉行「台灣的勝算」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2日舉行「台灣的勝算」新書發表會,書中針對「不對稱作戰」提出完整的剖析。(資料照,顏麟宇攝)

主張「拒止取代控制」 李喜明舉烏軍防空飛彈為例

李喜明進一步說,由於雙方兵力、資源差距懸殊,國軍至今仍強調制空、制海、殲敵彼岸,實務上根本不可行,因此他認為應以海、空域拒止,取代海、海域控制,兩者門檻差很多,例如俄烏戰爭,烏軍以防空飛彈取代戰機,俄軍再強都不敢亂飛就是例子。

李喜明並以今年8月中共軍演為例指出,我海軍若是以同樣數量的軍艦去應處共艦,是很危險的作法,只要對方同時攻擊,將能一次殲滅我主力戰艦;相對的,不對稱作戰倡議的微型飛彈突擊艇、岸置反艦飛彈、無人機就能派上用場。

應對灰色地帶衝突、提升士氣 傳統載台仍有其必要

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主張軍方應調整資源投入先後順序,優先籌獲量多(分散)、價廉(低成本)、火力強(致命性)、存活率高(機動)的小型武器,展現足夠嚇阻力。他也坦言,諸如F-16V BLK70戰機、M1A2T戰車等傳統武器,除有應處中共當前施予我方的「灰色地帶衝突」壓力作用,對宣揚國威、提升士氣仍有其必要。

然而,這種傳統載台有價格昂貴、籌獲期程長等問題,品質高但數量少(因為沒有夠多的錢買夠多的量),戰爭初期即易遭摧毀;更重要的是ODC的重要概念:「載台不能殺敵,彈藥才能。」

20211119-空軍18日舉行接裝典禮,圖為F-16V BLK20戰機的對空武掛。(蘇仲泓攝)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為了因應灰色衝突,如F-16V BLK20(見圖)M1A2T戰車等傳統武器仍有其必要。(資料照,蘇仲泓攝)

美方以不賣武器形塑國軍?李喜明:認同應以不對稱作戰建軍戰備

儘管「整體防衛構想」恐隨退伍「人走茶涼」,更可能涉及軍種本位主義或國安考量,但李喜明強調,從近期美國不售我MH-60R海鷹直升機、M109A6自走砲等軍備狀況來看,代表美方可能耐心沒了,要下狠招。「我不能主導你建軍發展,但可以透過這種賣你或不賣你的方式,來形塑國軍戰力」,意即美方同樣認為不對稱作戰下的建軍備戰,才是台灣該走的路。

李喜明在書中提及,中共武力犯台區分2層面,即「能力」和「意圖」,以前能力不夠, 加上美軍嚇阻力,「只要不獨它就不動武」,可是當台灣已成中共民族復興最後拼圖,中國能力上升、美國下降,如果台灣能力不變,「那就麻煩了」。要避免戰爭就得跟對方好好相處,但單純仰賴對方善意並不可靠,因此台灣要有力量嚇阻,使中共拿不出打贏戰爭、或者要付出沉重代價的辦法,「想要和平,就要備戰。」

MH-60R反潛直升機也被包在川普「大放送」軍售案之中。(美聯社)
美對台「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軍售喊卡。(資料照,美聯社)

應強化源頭打擊能力?李喜明:不能只有作戰意義

對於部分人士稱國軍應強化源頭打擊能力、採購相應武器,李喜明認為,源頭打擊有嚇阻與作戰2個層面,很多人以為只要能打到北京、上海,中共就不敢動,這樣就能阻止中共民族復興的「偉大神聖使命」,假設台灣有幾十萬枚(源頭打擊能力飛彈)那有可能,就像坐擁核武的大國,相互「保證毀滅」,大家就不敢動;相反的,如果數量不夠大,所謂源頭打擊就只剩作戰意義,「我當然明白放火燒對方房子效果最好」,可就算能打到1000公里、600公里外,飛彈只是其中之一,你還要有完整的擊殺鏈,「目標在哪?如何鎖定?攻擊完還得知道究竟打到沒有?」

李喜明進一步說,好比一艘軍艦要打5、6枚飛彈才能摧毀,但如果打到上層結構「還只是一個洞」,任務完成與否都要重新評估,這一連串的能力,只靠中科院研發數量是不夠的,意即國軍源頭打擊能力不足。他提到,外界認為可以打擊中國沿海人員裝備等兵力集結區,但對方不是傻瓜,可加以防範,且飛彈精準度也存疑,若是打不準最後打到民房,就給對方借題發揮機會,所以他不贊同。

李喜明並舉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為例,指其價值在於射程逾300公里的陸軍戰術飛彈,它當然可以用來源頭打擊,但更重要的是,它部署在台灣任何地方,藉地形優勢掩護,能對登陸之敵實施打擊,放哪都能打到敵軍。至於我日前被喊停的M109A6自走砲軍售,李喜明指出,M109A6有裝甲防護,看起來拉風,但他不認為國軍後勤有能力維護,當時軍中出現要買M109A6自走砲或M777榴彈砲爭議時,他就主張買M777榴彈砲較務實,可由中型戰術輪車牽引,比較容易維修,美軍援助烏克蘭也都是M777榴彈砲。

2022年俄烏戰爭,哈爾基夫地區,烏克蘭政府軍官兵操作M777榴彈砲。(AP)
圖為哈爾基夫地區,烏克蘭政府軍官兵操作M777榴彈砲。(資料照,美聯社)

主張「國土防衛部隊」應獨立於後備 深層嚇阻讓共軍「無法輕易下手」

另一方面,後備戰力革新是近年國防施政重點,台灣龐大後備軍人系統能否發揮抵禦共軍的關鍵戰力,外界多有討論。李喜明認為,在後備部隊外,應成立「國土防衛部隊」,相較於後備部隊可能有「部分人想打、部分人不想打」的情況,國土防衛部隊成員均為自願,即便國人意識仍分歧,仍能產生嚇阻力。

李喜明進一步說,在時間有限下,每年固定專注訓練數次,由特戰部隊資深軍士官擔任領導幹部,以輕兵器或人攜式刺針飛彈、標槍飛彈訓練;武器平時則儲放在地方警察、海巡駐所。但他也強調,此舉非焦土戰,更不是叫人民去死,而是提供一種「深層嚇阻」,即便海、空軍被摧毀,共軍登陸後還要面對數不盡的國土防衛戰士,作戰計畫會變得難且複雜,如果共軍一直沒有好的計畫,就不會動手。

有關資深特戰軍士官出任國土防衛部隊幹部,李喜明說,這也能讓國內特戰部隊在任務上得到轉型的機會,一如美軍陸戰隊裁撤戰車,調整兵力為「濱海戰鬥團」。李喜明強調,國軍要建立嚇阻實力,再透過溝通,證明有能力並讓對方相信。所以政府要出來主導,了解資源如何分配,優先順序為何,惟目前仍是「不引導民意,只追隨民意」。

20220928-SMG0034-E01-風傳媒_01_李喜明小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仲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