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伸觀點:SBL+體育署+中華籃協,腦筋急轉彎

2018-06-06 08:36

? 人氣

台灣籃球運動人口多,SBL聯盟發展一直停滯。(圖/記者余柏翰攝)

台灣籃球運動人口多,SBL聯盟發展一直停滯。(圖/記者余柏翰攝)

SBL超籃新賽季千頭萬緒,電視轉播權利金、開放雙洋將、每季球隊主場周增為2周、例行賽增加一個循環(原例行賽30場,增為36場)都沒能在6月1日SBL委員會取得共識,兩周後再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籃協透露,體育署允諾會針對雙洋將和主場周2周酌情補助。

SBL打完15個賽季,台灣籃球市場、聯盟形象+觀感、票房總體營收都沒有突破,過去幾年甚至逐年衰退。

為了尋求改變,開拓市場,經營球迷,體育署已經連續兩年補助中華籃協和七支球團經營主場周。但主場周的短期宣傳+送禮+贈獎,真的增加SBL球迷層面和人氣,拉攏更多球迷進場,對台灣籃球市場和SBL形象、觀感有多少實質提升,並沒有任何數據和市調可以佐證。

體育署非常想要提供助力+金援,幫助SBL升級,用心良苦,但中華籃協和七支球團一動不如一靜,因為改變愈多,投資愈大,成本愈高,大多數球團對贏球爭冠,比開發市場、經營球迷、提振聯盟形象、長期投資更感興趣。

說說我的看法和對SBL的理解+期許:

1、體育署:體育署需要投入的是政策,為台北市找到可以長期經營的球館,打造「聖地」,用中央政策和力量,為SBL協助各縣市最合適場館,獎勵企業投資、回饋,給予企業最大優惠和補助,拉攏學校+社會資源關注籃球,這才是政策要做的事。

我一直無法理解,體育署去補助各隊主場周和洋將預算幹嘛,聯盟經營行銷、執行細節是各球團和聯盟的工作,不是體育署的工作,體育署砸錢去補助七隊主場行銷經營+洋將不是不行,但這不是體育署需要做的事。

台北市沒有一個場館可以長期打造為台灣「籃球聖地」,如何讓學校、企業更多參與,給球團企業更多激勵誘因,這才是體育署和官方需要擬定的政策。

2、雙洋將需要成本,也可能打破現有實力生態,對弱隊有利,對強隊未必有正面幫助,如果還要實施洋將上場節數限制和身高限制,問題會更多更複雜。但雙洋將會讓比賽更精采、刺激,戰況和排名產生更多變化也是事實。

我贊助雙洋將,不設上場、身高限制,完全開放。當年CBA中華職籃每隊四名洋將,兩人可以同時上場,沒有任何限制的規定是最好看最刺激的黃金年代。

3、球團主場周:這種非常短期,搖旗吶喊,送大小獎的行銷模式,不但對市場宣傳成果有限,也很難長期耕耘,真正把最好的比賽、內容、球星推銷出去,也很難真正建立SBL「品牌形象+觀感」商機。

真要深耕行銷,打造品牌形象,培養球迷層,就得有「真正主場」經營+長期投資,把球星跟球迷+地方+企業完美融合,一周、兩周的主場周短期經營,真的可以免了。

SBL經營面最大困境,一在沒有專職行銷團隊和執行力+社群媒體力量,二在台北市沒有籃球聖地,沒有長期可以使用合格球場,三在SBL品牌形象和觀感都不好,這都不是球團主場周經營可以改變和扭轉的形勢。

4、各隊例行賽增加6場:例行賽30場跟36場有差嗎?這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七隊也都不會在意,比賽分量和場數還是太少,42-48場才是一個聯盟強度、厚度、競爭該有的基礎。

如果SBL超籃不「職業化」,那麼例行賽打30場或36場,真的沒差,一個洋將或兩個洋將,也沒那麼關鍵,有沒有主場周經營,真的沒那麼重要,那都改變不了什麼。

體育署+中華籃協+七支球團,請加油,做出改變、革新並不難,SBL癱在這裡近10年,小修小補成不了氣候,大破大立才是台灣籃球需要的氣象和格局。

加入風運動粉絲專頁,帶你掌握更多國內外體壇動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