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只是偶發意外?郭岱君曝日軍最初想定:前線殺紅眼掉入蔣介石布局

2022-07-03 09:20

? 人氣

普遍被認為是「一二八事變」抗日主力的第19路軍。(許劍虹提供)
郭岱君強調,淞滬會戰使得日軍陷入兩難,究竟是要沿長江向西仰攻,還是要把部隊拉回華北,前線的日軍未聽從後方指揮命令,更讓戰局陷入死胡同。示意圖。(資料照,許劍虹提供)

蔣介石「戰而不屈」拖住日軍 日本資源耗盡轉往南洋掠奪物資

「從七七事變到武漢淪陷,國民政府退到重慶,戰略就是不投降」,郭岱君表示,40萬日軍投入中國,陷在長江沿岸長達2000公里的作戰線上。蔣介石花了13個月部署抗戰大戰略,讓原本毫無把握的戰略,卻因日軍不聽參謀本部的訓令、華北軍與華東軍爭功冒進等因素,讓戰局發展,竟與蔣介石籌謀的大戰略相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岱君說,1939年,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方積極推動對中國的誘降與和議,國民軍則是以戰為守,政治重於軍事、游擊戰重於正規戰、精神重於物資、宣傳重於作戰、訓練重於作戰。以守於洛陽、襄陽、衡陽的三陽防線、保衛四川為目標。

「重慶和東京之間的中日和談,一直沒有停過」,郭岱君表示,當時中方主和的人很多,包括胡適、汪精衛、孔祥熙等人,蔣介石雖認為可以與日本和議,但日本要退出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狀況,要日軍退出華中、華北,至於東北以後再說;但日本認為華北戰略地位很重要,堅持不願退出華北,雙方未達成協議。

同時,國際情勢發生巨變,歐戰爆發、德國席捲西歐,然後法國投降,英國岌岌可危,日本認為機會來了,希望趁英、法、荷無暇東顧,並趁美國仍採孤立主義時儘速拿下南洋,獲取東南亞天然資源,因此,1939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占領海南島、南沙群島;雖然1941年3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日美談判,美國堅持赫爾原則,要求日本不干涉他國內政、退出中國,但遭日拒絕後,美國對日實施經濟制裁,全面石油禁運。

日軍開始南進找石油,大日本帝國元帥永野修身跟天皇報告時指出,「日本石油及其他重要物資正不斷走向枯竭,國家終究擺脫不了動彈不得的窘境」,美國若想速戰速決,日本可以一戰,但卻無法打持久戰。郭岱君說,永野賭一把日本國運的意思很明顯,因為「不戰,日本必敗;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然後,1941年12月8日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南方軍、飛行團、海軍第2、3艦隊也攻擊了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郭說,當時可以說是中國抗戰與國際情勢的連動,第3次長沙會戰大捷,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捷。

1941年珍珠港事變,美國海軍「亞利桑納號」(USS Arizona)遇襲受重創(AP)
1941年珍珠港事變,美國海軍「亞利桑納號」(USS Arizona)遇襲受重創。(資料照,美聯社)

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台灣免遭砲轟全因麥克阿瑟一項提議

郭岱君說,常德會戰正值開羅會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看不起中國,認為不應把中國列為四強,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時,要求國軍打場漂亮的仗,命令嫡系子弟余程萬死守常城、與常城共存亡。結果第57師全都打光,余程萬率部逃出,最後僅剩83人。郭說,「常德之戰其實是場傑出的守城之戰,但蔣介石卻氣得要槍斃余,因為余程萬未與城共存亡,而感到生氣。」

在二戰後期,台灣扮演角色為何?郭岱君指出,台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台灣兵都被日軍調去打仗,到最後美軍在太平洋已控制住,1945年準備反攻作戰,包含東北、華北、華東都被日本人控制;但四川、雲南、貴州還是國軍控制。彼時美軍在東南亞的反攻順利,1945年的B-29轟炸機問世,在東京轟炸。美軍反攻一條路徑從海上反攻,另一條是從中國反攻、以台灣為跳板。最後,美軍將領麥克阿瑟的意見占了上風,其所統率的美軍,由菲律賓反攻北上,跳過台灣和中國,直接攻擊日本本土。

20211126-開羅會議是蔣中正人生的第一高峰,讓他與美英領袖平起平坐,但看在支持日本的中國人眼中,他這一切同樣是向美國人買「保護費」所換取而來。(作者提供)
蔣中正(左起)、前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舉行開羅會議。(資料照,許劍虹提供)

「研究歷史,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今天及未來」,郭岱君說,認識自己的歷史,在了解寬容中,建立以台灣為主題的族群融合、經濟繁榮的社會。歷史能展現出民族與國家成敗興衰的種種因果。當無知、誤判、貪欲、犯錯、輕看對手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戰爭。從八年對日抗戰史中,可以看出領袖的指揮、決心和意志至為重要,當時正因中國大戰略正確,全國軍民犧牲奮鬥下,才得到了最後勝利。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