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投資的狂想家,要用蘆筍讓癱子站起來

2021-03-18 07:50

? 人氣

脊髓修復賽由台灣起頭 用植物實驗,屬少見突破

FDA在2018年12月發布突破性醫材的資格認定標準,就是希望在法規上鬆綁,讓過去多年無法突破的領域,隨著研發技術與效率提升,未來10年有所成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發能量,其實不輸歐美。事實上,脊髓神經修復這個聖杯追逐賽,正是由台灣起的頭。

過去,科學家認定脊髓神經無法再生修復。但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宏志1996年發表在重量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以組織膠、生長素代替縫合,讓脊椎被截斷的小鼠,從癱瘓變成恢復行動,首度推翻中樞神經無法再生的理論。當時瑞典媒體就預言,若能商用化,有可能拿下諾貝爾醫學獎。這篇論文,開啟了全球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先河。

「(再生醫學)從早期驗證到能用在臨床,最快要10年,子彈要很夠。」鄭宏志親身經歷這過程。10多年來,他與榮總團隊研發的神經細胞生長因子藥物,技轉給雅祥生醫,好不容易才到第三期人體臨床階段。他透露,雅祥至今投入了超過5億元,是因為有華碩副董事長徐世昌的鼎力支持。(延伸閱讀:500片就接單客製,口罩界Zara賣進保時捷、全家

鄭宏志分析,神經再生材料的原料包括膠原蛋白、甲殼素、頭髮中富含的角蛋白等,培林用了較少見的植物纖維。「這比較新,要跨到人體,必須證明生物相容性,以免造成發炎。」鄭宏志說。

其實,這正是培林技術脫穎而出的關鍵之一,「比起動物組織,植物纖維在人體中有『惰性』,」培林說,植物纖維無法被人體組織吸收,反而能成為支撐神經慢慢生長的優點,接下來,他就是要努力與FDA合作,證明可行。

用植物去跨界的實驗,培林還在不斷嘗試,如他又看到人造肉的機會。

「口感的關鍵在肉的結構,我們可以找到任何能長出人造肉的結構。」培林說。至於,到底是用蘆筍結構長出的人造肉、還是用蘋果結構的比較好吃?就期待食品科學家們能找出解答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