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國會只憑量化資料 盲點不小

2014-05-16 21:11

? 人氣

公督盟16日舉行「立法院第八屆第五會期期中大體檢」記者會,左一為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余志偉攝)

公督盟16日舉行「立法院第八屆第五會期期中大體檢」記者會,左一為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余志偉攝)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行之有年,也並非國內唯一一個監督國會的NPO,但今天發表的報告,卻不得不讓人感到失望。計較立委的出席率,對於委員會只開會2.5小時大力抨擊,但如果有開會才是好立委、長時間開會才是福國利民,那現在的行政院一天到晚沒完沒了的跨部會會議,無窮無盡的專案小組,應該是最棒的政府了,為何會被罵到臭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督盟過去統計個別立委提案率,讓各家立委競相提案,不斷重複連署類似提案,例如酒駕、美牛等熱門議題正夯,各立委辦公室的傳真機沒停過,都在尋求連署,動輒十幾二十個提案出爐,還曾經爆發藍綠立委互控抄襲,就因為提了一模一樣的案子,一字不差。

後來進展到,該案要通過立法三讀,才算有效提案,立委才能得分。這更絕了,立法院開始出現所謂「一字法案」,就是修法從頭到尾只改了無關痛癢的幾個字,例如,道路交通管理法修正通過,只是為了把「機器腳踏車」改成「機車」,請問這有多少國民會弄錯?這又有什麼修法必要性?立法院院會卻為了這個法案三讀,耗費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更遑論之前一讀和初審的時間。

要透過量化的方式,督促立委更用心問政,努力提案,在立法院成了畸形發展。

公督盟今天統計立委的口頭質詢率,抨擊司法法制委員會平均開會2.5小時,最辛苦的則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平均5.3小時,但這個調查卻和國會記者的了解有很大的落差。

統計立委的出席率和質詢率的確可以給立委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但是隨機抽問立法院最用功的委員會,助理和記者都會說,不是經濟就是社福衛環,這兩個委員會一方面涉及部會多,另一方面牽涉到社會福利,常常要花最多時間開會,處理最多議程,社福衛環委員會更因為組織改造後,迎來業務最繁重的衛生福利部,常常挑燈夜戰,不止立委和助理吃不消,議事人員都待不住,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很享受早餐、中餐、晚餐加上宵夜,都在同一個空間裡度過,立法院還研議過是否要修改內規,把這個委員會一分為二,改善勞逸不均的問題。

台灣並非如同美國是委員會中心主義,立委不會苦守寒窯,一方面選民聲聲呼喚,另一方面,長久累積的量化監督機制,讓立委一大早就是一個委員會簽過一個委員會,碰上有興趣的議題,就到該委員會轉轉,登台質詢,曾巨威被擠出財政委員會後,難以忘情,還是三天兩頭往財委會跑,若以立委在自己專屬委員會的質詢時間量化計算,因此質疑曾巨威不用功、不質詢,公平嗎?

國內不少學者研究國會,有多少人會援引公督盟的資訊?就在於統計方法有問題,和量化盲點,就如同一間公司評價員工,光是從業績數字,一個報社評估記者表現,光是從發稿數字,難道不會以偏概全,錯失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要如何有效監督國會,量化不是唯一的路,卻將量化作為唯一手段,將十分危險。過去並非沒有先例,讓國會記者參與評鑑,針對個別立委打分數,或是邀請國內學者專家針對個別立委的優秀提案和問政表現,進行質化分析,難道都不比計算開會時間更重要?或者更鄉民地說,把立委胡鬧的事跡臚列出來,加入評比行列,潑水、撕報告、丟香蕉、甚至打架勒脖,這些事件一一列出,也許更能真正監督到立委諸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