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看拜登「100%關稅」:應當避免重演川普老路,造成「關稅的螺旋式上升」

2024-05-17 11:30

? 人氣

2024年4月25日,北京車展上的沃爾沃(Volvo)新車EX30全電動小型SUV。(美聯社)

2024年4月25日,北京車展上的沃爾沃(Volvo)新車EX30全電動小型SUV。(美聯社)

德國之聲:在對外宣布一段時間後,美國正式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作為經濟學家,您如何看這種做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辛茨:對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是很高的稅率,這意味著,一輛車的價格會因此翻倍。不過從數量上看,這只涉及很小一部分,去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電動車只有1.2萬輛,相對於向全球出口的共150萬輛,微不足道。從經濟上看,(新稅率)不會帶來多大的變化,而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宣示。

德國之聲:具體傳遞了什麼樣的態度?

辛茨:新的關稅不僅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還涉及太陽能電池、鋼鋁產品、半導體等。在(美國)選舉之年,這是一種對內政治的表態,當然也是表達對中國近年來所作所為的不滿--關稅針對的這些產業得到了密集的補貼。相關的討論不僅在美國一直在進行,在歐洲也是如此。

德國之聲:對中國最主要的一個批評就是政府對電動車的行業的補貼,可是人們也看到,在美國和歐洲,也有高額的補貼流入了電動車行業,中國和美國、歐盟的補貼有什麼區別?

辛茨:歐盟和美國的目標是,通過推廣電動車、太陽能來實現經濟的綠色轉型,這也是在中國得到大力補貼的領域,正如很多人指出的,在美國和歐盟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這是目標上的衝突,歐美一方面希望有廉價的產品來推動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則看到中國對市場的強力干預,有研究顯示,中國的做法遠甚於其他地方,具體措施有質的不同,結果就是那裡的電動車和產能比世界其他地方高得多。

德國之聲:可是中國的市場也很大,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成了世界工廠,這裡的產能高不是很正常嗎?

辛茨:可是中國的產能不僅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消費,當然很大一部分是為國內市場生產的,但也有為出口建立的產能。這並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如果廉價的電動車能取代骯髒的燃油車。但另一方面,對市場的干預會危及其他國家的電動車工業,這是一個經過權衡之後的政治決策。

其他國家也有補貼,但問題是以何種範圍和形式存在,涉及的是細節問題。就此歐盟委員會正在進行調查;美國在推出措施前也有過調查程序。關鍵是要如何做出反應,中國會怎麼反應,歐盟會做出什麼反應,會不會推出更多的關稅?

中國去年出口了150萬輛電動車,50萬輛出口到歐盟,美國只有1.2萬輛,就是說,歐盟明顯有著更有力的槓桿,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與北京政府談論這件事。

德國之聲:既然美國和歐盟都有針對電動車的補貼,為什麼說中國的補貼比其他國家的補貼更加罪惡呢?

辛茨:中國的工業政策多年來一直是,鎖定特定的要做大的產業,由政府進行干預。你可以說,中國政府浪費資金,選出優先發展的產業,建立起巨大的產能,製造出大量廉價的電動車和太陽能電池,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受益。但同時這也是扭曲市場的行為。對此是有應對機制的,比如世貿組織的法規。不能簡單地說,這是好還是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