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半農理想國》作者賴青松:拒絕被都市觀點綁架,用「鄉村外交」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3-07-01 13:00

? 人氣

2022年,賴青松和好夥伴楊文全共同推出新書《半農理想國》,紀錄宜蘭深溝村20年的社群生活演變脈絡。(圖 ∕ 賴青松提供)

2022年,賴青松和好夥伴楊文全共同推出新書《半農理想國》,紀錄宜蘭深溝村20年的社群生活演變脈絡。(圖 ∕ 賴青松提供)

我國政府將2019年訂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以鄉村為中心的創新創業行動,遂於全台遍地開花。但鑒於台灣內需市場小,如何挖掘「地方特色DNA」,並將其轉化為能吸引海外人士的國際驅動力,成為許多地方從業者的主要思考點。

今年2月,財團法人長風文教基金會推出以「地方創生」為主題的海外交流團,派遣十名台灣地方創生從業者,赴日本東京和長野展開6天5夜的考察行動,向日本地方工作者請益,「地方創生」行動在解決內部城鄉問題的同時,如何創造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海外魅力。

然而早在20年前,從日本留學歸國的賴青松,便落腳宜蘭深溝村,開始做起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鄉村外交」。

移居宜蘭長達23年的「慢島生活公司」負責人賴青松25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表示,在全球高度都市化的浪潮下,留住在地風土多元性的鄉村,反倒更能引起海外人士的興趣,成為推動台灣文化外交的關鍵利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0年,時年30歲的賴青松,放棄台北便利的都市生活,攜家帶眷移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展開「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翻譯工作。2004年,他完成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學位,返回宜蘭成立「穀東俱樂部」,推動志願農民進鄉活動,掀起台灣青年返鄉務農的新浪潮。

2013年,賴青松攜手夥伴楊文全,成立「倆百甲新農育成平台」,擔任老農地主與年輕小農之間的資源媒合者,鼓勵更多人移居深溝村,追尋「半農半X」生活。2019年,賴青松創立「慢島生活公司」,開始以商業模式協助新農開展生活及事業。

在地行動是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賴青松指出,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裡,社會未來動向變得難以預測,二、三十年前的經驗早已不足應付,在地行動便成為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他說,「過去的想法是要累積足夠財富,才能追求理想生活,但現在不用這樣,想喝咖啡就直接自己種豆、烘烤、沖泡,甚至還能因此賺取額外收入。」

長年關注經濟與環境永續間平衡的賴青松說,由於在地行動大多旨在解決在地問題,非常接地氣,容易孕育出具有特殊性的視野或脈絡。他舉例道,宜蘭冬天多雨、陽光稀缺,當地居民因此研發出全台唯一一種不用陽光曝曬的蘿蔔乾,即將濕潤的蘿蔔直接瀝水後裝瓶,讓無氧微生進行發酵,最終產出金黃色的蘿蔔乾。

賴青松表示,當在地風土受到自然環境或民情限制,就會發展出「在地限定的智慧」,產生品牌識別度,在對外推銷上頗具優勢。他說,「當某處出現一個非常特別的座標,就容易吸引他人關注。」

賴青松移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二十餘年,親自實踐「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圖 ∕ 賴青松提供)
賴青松移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二十餘年,親自實踐「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圖 ∕ 賴青松提供)

要有國際吸引力,需兼具特殊性與普世性

談及「越在地,越國際」的概念,賴青松說,這是一種座標在相互校對比較的過程,而座標本身要能被他人指涉、對話、交流,甚至互動。不過他也坦言,此類座標必須兼具特殊性和普世性,因為若只具備前者,會讓人難以理解、不夠落地。

「就如同你今天講了月球的事情,它確實很特別,但對我來說就只是科幻片。」賴青松坦言,深溝村能受到國內外廣大關注的原因在於,深溝村面臨的在地問題,與台灣乃至東亞各國的村落類似,因此吸引想解決同樣問題的人來朝聖。他說,「人們進行交流的最終目的,還是出於關心自身議題。」

2015年,賴青松在宜蘭舉辦「東亞慢島生活圈論壇」,邀請日本宮崎、京都、中國香港、海南島及馬來西亞的專業人士,與台灣農友交流彼此的農業嘗試。隨後,深溝村仿若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來自日本、香港、法國、南韓、新加坡等地的訪客,前仆後繼地湧入村內,或短居或長住,只為了弄清楚這個宛若桃花源的小村子,源源不絕的魅力從何而來。

2023年3月,慢島學堂水稻班學員下田插秧,包含馬來西亞、日本、台灣等國在內的學員皆開心投入活動。(圖 ∕ 賴青松提供)
2023年3月,慢島學堂水稻班學員下田插秧,包含馬來西亞、日本、台灣等國在內的學員皆開心投入活動。(圖 ∕ 賴青松提供)

「這是一個會說話的村子」

賴青松表示,深溝村具備深厚的論述能力,是它能不斷被世界看見的重要原因,「當這個村子有人為他著書立說,對其發展國際影響力有很大幫助。」在過去十幾年間,作者居於深溝村,並以該村為視角出發所出版的書籍,目前已超過十本。賴青松笑說,這應該是全台灣出書密度最高的村子,「這是一個會說話的村子。」

曾因聲援2014年香港佔領中環運動中而遭關押的中國作家寇延丁,2016年來台旅居,落腳深溝村務耕釀酒,並於此完成《親自活著》等2本著作。在村裡晴耕雨讀的日子中,寇延丁總愛說:「小小臺灣的價值,被我們低估了。」

去年11月,賴青松也與好夥伴楊文全共同推出新書《半農理想國》,由前者口述、後者執筆,以「半農半X」實驗生活為主軸,娓娓訴說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

2022年,賴青松(左)和楊文全(右)共同推出新書《半農理想國》,紀錄宜蘭深溝村20年的社群生活演變脈絡。(圖 ∕ 賴青松提供)
2022年,賴青松(左)和楊文全(右)共同推出新書《半農理想國》,紀錄宜蘭深溝村20年的社群生活演變脈絡。(圖 ∕ 賴青松提供)

拒絕被都市觀點綁架,力推「鄉村外交」

在全球高度都市化的情況下,講求效率和便利的都市,磨去生活的一切趣味和文化多元性。賴青松說,人們早已被都市觀點綁架,習慣用都市的觀點去認識一個國家,最終演變成「去了東京也看不見日本,來了台北也看不見台灣」的窘境。

賴青松談及有一對日本夫妻朋友,攜家帶眷來台創業,在民生社區住了六年,最近卻毅然決然要南下雲林定居。聽聞此事,賴青松滿腹疑惑前去關心,對方則回應道,「我們在台北住了六年,感覺好像還看見台灣真正的樣貌。」

「世界用國籍去區分,可以分出一、兩百個國家,但用生活場域去分,搞不好只剩城鄉兩面。」賴青松說,當全球都市已經成為一種單一語言,「鄉村外交」反倒能創造出更多交流的價值和趣味。

「鄉村外交的價值在於,每個村落都很不同,而若能在『不同』當中找到那個『同』,就會令人驚艷。」賴青松說,都市是由上而下的資本主義世界,人與人的關係容易流於功能性。但是在鄉村裡,人的步調放慢,就跑出時間和自由,自然會產生交流。

賴青松移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二十餘年,親自實踐「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圖 ∕ 賴青松提供)
賴青松移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二十餘年,親自實踐「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圖 ∕ 賴青松提供)

「地緣家庭」將成未來趨勢

另外,由於鄉村人口基數少,一個人幾乎就能代表一個村,交流的層次便落到人身上,這即是趣味所在。對此,賴青松表示:「因為人可以產生愛和感情,但都市跟都市是沒辦法愛的。」

談及「鄉村外交」的未來展望,賴青松稱,他正在與日本朋友規劃,建立一個鄉村交換生機制,讓兩國青年相互交流。他認為,過去由世襲農業所建構的「血緣家庭」將逐漸式微,因土地而聚集的「地緣家庭」,才是未來各地人口的發展趨勢。

他強調:「這種地緣家庭,也能讓在都市找不到位置的年輕人,在鄉村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