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企業會發行特別股?1970年代的中鋼是典範:10%股利吸引投資人參與國家建設

2024-04-28 09:10

? 人氣

1970年代的中鋼是發行特別股的典範(圖/中鋼)

1970年代的中鋼是發行特別股的典範(圖/中鋼)

1962年台灣證券交易所開業

自1953年四大公司釋股後,社會上就開始討論是否成立台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可惜一拖10年。當時國內證券市場尚處於摸索成長階段,不僅欠缺證交所,除了三商銀之外,金融產業幾乎也不存在。有人歸咎於1949年嚴重的通貨膨脹,舊台幣換發新台幣損失慘重的記憶讓人們餘悸猶存,對幣值穩定缺乏信心,所以連在金融業發展中扮演要角的儲蓄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當時也付之闕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相關人員多次出國考察及各方討論後,終於在1962年證交所成立後展開運作,由辜振甫先生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在證交所成立的前10年,還是由人工撮合,當時在台北市懷寧街的工礦大樓便掛置了一個大黑板,上面記有券商代號、買賣喊價,採全盤競價方式。

證交所成立當年,台糖也將原已發行普通股的其中300萬股,經股東常會通過變更公司章程後改為優先股。在此之前,台糖已發行其股份總數之3%的優先股予民間,有年息6%的保息條件,即公司如有盈餘應先分派給民股每股年息6%,分派後所賸的盈餘再由普通股及優先股同時參加分派。

此時的台灣,投資人與整體證券市場普遍還在摸索期,價格形成機制不成熟,也衍生不少問題,例如1964年8月、9月期間,曾發生股價大跌,投資人湧入證交所抗議,甚至有一回抗議者還闖入交易廳,導致暫停交易一天。此外,1965年也發生因股市價格波動異常,被經濟部下令暫停交易10天的情況。

不可諱言的,資本市場終究是經濟的櫥窗,展示著1953年「耕者有其田」到1962年證交所成立的這10年間,政府扶植民間輕工業政策的初步成效,相較於證交所成立前僅有數檔民間企業發行的股票,1953年只有11檔股票,到了證交所成立時,供交易的股票已增加了食品、塑膠、玻璃、水泥、肥料、火柴等民生相關產業的股票,總數增至26檔。到了1959年,有些企業甚至除了可滿足國內需求,還能有剩餘產能提供外銷,這是重要的里程碑。代表除了第一級產業之外,台灣的第二級產業也已逐漸具備賺取外匯的能力,後人也以1959年為分水嶺,稱1953年至1959年為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1959年之後至1972年間則為出口擴張時期。

延伸閱讀:台股改寫單日收盤最大跌點!證交所喊話「基本面良好」,必要時將採取措施

外匯管制與高關稅,並積極發展輕工業

1950年代流行一句口號「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在農業社會,無論是農產品、木材、礦產的出口,都能賺取外匯回來,但即使加上美國援助的外匯,這些仍難以滿足台灣對於外匯的需求。也由於國內民生工業不發達,還是需要進口很多外國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有鑑於此,政府一方面實施高額關稅和進口管制,另一方面也積極培植國內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除了增加就業機會,重點也在於替代進口品的需要,減少一些外匯需求。這段期間的外匯是珍貴的資源,擁有外匯的人,才能申請進口配額,而擁有進口許可證的人,又必須以較高匯率,向政府購買外匯。

在外匯的供需關係中,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拆船業的壯大。國內拆船行業最早是以拆解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船隻為主,但隨著經濟起飛,拆船業開始有能力直接購買舊船進行解體。1961年,祥泰鋼鐵與台灣伸鐵以自備外匯,經由香港貿易商標購油輪拆解,開啟我國進口國外舊船加以解體的先河。同時間,拆船業購買舊船的外匯需求,也日益增多。

中鋼是國營企業發行特別股的典範

台灣在證交所成立的隔年,也就是1963年,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成立,由李國鼎先生擔任委員兼任祕書長,積極推動工業建設計畫。因台灣輕工業建設已初具規模,政府下一階段瞄準的是重工業,而大煉鋼計畫就是其中一項重要項目。

對於一貫作業的鋼鐵廠來說,所需資金相當龐大,技術門檻高且密集,但當時政府資金較為匱乏,必須仰賴美援貸款,因此台灣一開始便轉向國外尋求合作,最後由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U.S.S.,或稱「美鋼」)提供貸款及技術支援,順利催生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或簡稱「中鋼」)的創設。

1971年,中鋼正式成立,因政府財政吃緊、外匯短缺,初期外界並不看好,向民間募資也頗為困難。1974年,為募集建廠資金,中鋼辦理現金增資5億元,發行特別股5,000萬股,其中3,000萬股由原股東認購,另2,000萬股採公開承銷。

依《公司法》第234條規定:「公司依其業務之性質, 自設立登記後,如需二年以上之準備,始能開始營業者,經主管機關之許可,得依章程之規定,於開始營業前分派股息。」中鋼公司即據以於其公司章程第6條規定,在建廠期間開始營業之前,特別股按股票面額派發年息7%,此即為「建設股息」或稱「建業股息」。開始營業後,若有盈餘,先派發特別股股息7%,再派發普通股股利7%。之後如有賸餘,則由普通股和特別股均分。若無盈餘或盈餘不足分派特別股股息時,應於以後有盈餘年度時,優先補足。該特別股得於發行之日起滿7年後,公司得以盈餘或發行新股所得之股款收回。股東也得於特別股發行之日起滿5年後,轉換為普通股。

這是國營企業發行特別股的典範,雖然沒有選舉權或被選舉權,但股利既可參加分派又可累積,算是很好的條件。可是因為1973年才剛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民間信心不足,在正式發行前,又加碼將股利從7%提高到10%。不過在申購截止日,2,000萬股僅被申購800多萬股。除了官股挹注外,身為「鋼鐵協會」會員的拆船業者,也因購買廢船的外匯需求而搭配認購中鋼的股票,讓中鋼不需靠借貸投資建廠。人稱「鋼鐵才子」的東和鋼鐵公司創辦人侯貞雄先生也曾建議,政府應勿課貨物稅,且在拆船業進口廢船時,把原本所需支付的進口配額權利金,拿來購入中鋼的股票。

中鋼於1979年10月展開第二階段擴廠,除貸款外,增資了150億元。因為公司營運狀況佳,允許民股普通股可以轉為特別股,甚至在1980年的股東常會,一舉將特別股股息提升到年息14%。在那個年代,台灣經濟飛速成長,每年經濟成長率都達到9%以上,中鋼的成功,也是其中一個見證。

作者介紹:吳統雄

1941年出生於台灣高雄。政治大學會計統計系畢業即考取高考會計師及金融特考,隨後展開會計師生涯。為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四位創辦人之一。

會計師執業期間,除審計簽證外,曾擔任新銀行設立、華納有線電視執照申請、機場捷運競標、企業併購及籌資等多元策略規劃的總顧問,以其熟諳的財經法令實務、靈活的財務運用思維,於談笑間化解疑難,獲得眾多企業主的信賴。

及至耳順之年,毅然自會計師事務所退休,開啟人生下半場嶄新的一頁。除了投身金融業,參與企業經營,公餘之暇,盡情於寫作、攝影、音樂及旅行。熱心贊助公益、音樂與藝術表演外,時有攝影作品展示,《生命的躍動——吳統雄八十人生攝影展》即為其代表作。

曾擔任東元電機、東友科技、華新麗華、台新金控等多家企業之董事或監察人職務。目前則擔任台新金控首席顧問、台新銀行董事、台新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華榮電線電纜公司獨立董事,以及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董事等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贏在特別股:發行公司及投資人的必備心法》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