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成本大跌99%!一般企業都能做自己的衛星,低軌道成為人類新科技競技場

2024-04-22 10:40

? 人氣

低軌道成為人類新科技競技場(美聯社)

低軌道成為人類新科技競技場(美聯社)

自從美蘇開始登月競賽,太空故事大多圍繞著少數幾個政府的行動,要有美國、中國、歐盟這等國力才養得起火箭計畫,太空被他們玩成一種稀有商品。這幾年雖然有幾個富人嘗試自製火箭改變這種均勢,卻都以失敗收場。沒錯,SpaceX有NASA和美國軍方的鼓勵和金援,然而,是馬斯克這個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人掏出一億美元,憑著一己意志把SpaceX帶到世上。他證明了,一個鍥而不捨的人加上一家充滿勤奮聰明人的公司,是可以與整個國家匹敵的,有朝一日甚至可能超越國家的影響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傳統航太業低估馬斯克和他的工程師,打臉別人不成,反倒打臉自己。獵鷹一號發射至今十幾年過去,SpaceX接連又造了三個火箭家族,一個比一個大,其中的主力火箭「獵鷹九號」現在已經是商用發射的霸主,週週送衛星上軌道。這家公司已經把可重複使用火箭的技術做到完美,能把火箭箭身帶回地球再次飛行,反觀對手還在把只用一次的火箭扔進海裡。此外,SpaceX也開始跨入衛星生意,製造與發射的衛星數量都是史上最多,勝過任何公司。2020年全世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止活動的時候,SpaceX送了六位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是美國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首次把人類送上太空。同一時間在德州南部,SpaceX還忙著打造星艦(Starship),這個載具是要用來實現馬斯克的終極野心──在火星建立人類殖民地。

大眾媒體對民間太空活動的報導也多了起來,大多圍繞於馬斯克這些富豪,譬如傑夫.貝佐斯(Je Bezos)、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已故的微軟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這些人投資的新事業從火箭到太空飛機都有。大家的關注點大多圍繞著想開啟太空旅遊生意的富豪,或是像馬斯克這種想啟程去月球或火星殖民的夢想家。

延伸閱讀:一個大學生,用衛星發現中國核武設施!AI已進入太空,從遠處觀察我們的生活模式

大眾沒注意到的是,世界各地有幾百家公司都在做瘋狂的事,他們也在建造新型態的火箭和衛星。這些公司正在比一場更即時、更實際的競賽,不是人類環繞月球或上火星洗衣服等等的競賽,而是試圖在距離地表兩百公里到兩千公里的太空帶,建立低地球軌道(low Earth orbit,簡稱低軌道)經濟;低軌道其實就是人類下一個科技競技場。

從1960年代到2020年,太空中的衛星數量一直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增加,總共放了大約2,500顆繞著地球轉的衛星,其中大多是替軍事單位、通訊公司、科學家執行任務。每一顆衛星在發射前都被當成精緻的科技奇蹟,耗費多年設計打造,最後通常做得跟廂型車或小型校車一樣大。這些衛星在主流傳統影響下所費不貲,因為使用時間長達10年到20年,而且要能承受在太空飛馳過程中的惡劣條件,結果就是,單單一顆衛星就要花10億美元以上。

不過,這個情況在2020到2022年出現驚人變化,衛星數量一下子翻倍到5,000顆,下個十年預計還會增加到5萬到10萬顆,至於會有多少顆,就看你要相信哪一家的營運計畫(你最好先暫停一下,讓這些數字好好在腦中沉澱一下)。包括SpaceX和亞馬遜(Amazon)在內,有幾家公司和國家打算發射數以萬計的衛星,在太空建構網際網路系統。這些衛星會將高速網路服務傳送給目前光纖網路送不到的35億人,甚至覆蓋整個地球,形成一個永不停歇的網際網路脈搏,讓無人機、汽車、飛機、各種運算裝置和感測器不管在哪裡都能收發數據。

不只是太空網際網路,現在已經有成百上千顆衛星繞著地球在拍照錄影,以將近一小時一次的頻率記錄地球上發生的種種事情。不同於舊有間諜衛星把影像提供給政府,這些新的影像衛星是年輕新創公司的產品,幾乎人人都能購買他們拍攝的照片。已經有組織在蒐集分析這些數以萬計的照片,窺探政治、商業的內幕真相,包括北韓的軍事活動、中國的石油產量、開學季到沃爾瑪超市(Walmart)採買的人數、亞馬遜雨林遭到砍伐的速度等。這些新衛星在人工智慧軟體的輔助下,可以窺探監測人類活動的整體狀況,等於是地球的即時記錄系統。

之所以有這些進展,主要是因為衛星從來沒有這麼小、這麼便宜過(也是受惠於電子和運算能力的進步,這些進步在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都看得到)。這些新衛星並不是動輒一顆10億美元,而是只要10萬到幾百萬美元,尺寸從一副撲克牌、一個鞋盒到一臺冰箱都有,通常是設計成一組一組,形成業界所謂的「星座」(constellation)並共同運作。它們在太空的壽命不長,3、4年就會脫離軌道,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燒毀。成本低,意味著衛星公司可以三不五時發射新衛星上去,用最先進的技術替換掉老舊的設備,而不是想方設法從10年、20年的老設備榨出更好的性能;成本低,也意味著有更多公司可以在太空多做些事情,諸如通訊、影像、科學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應用。結果就是,現在有幾百家衛星新創企業已經就定位,希望用自己的瘋狂點子攻占低軌道。

作者介紹: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

資深科技記者,曾任職於《經濟學人》、為《紐約時報》報導矽谷和科技產業新聞多年,現任職於《彭博商業周刊》,為該雜誌撰寫了數十篇封面及特別報導,內容涵蓋網絡至DNA序列和太空探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太空商業時代:馬斯克引發的太空經濟革命》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