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症狀?中醫師教你從10大關鍵前兆判斷,治療方法、成因一文看懂

2024-02-22 08:30

?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一篇文看懂常見症狀、治療方法。(示意圖/取自xframe)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一篇文看懂常見症狀、治療方法。(示意圖/取自xframe)

有許多人雖然身體什麼症狀都有,但去醫院做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遂成為醫院的常客,從門診看到急診,或從腸胃科看到神經科,健保卡一直蓋,依然無法獲得改善。這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律神經,是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兩種沒辦法由思考意念來控制的神經,這些神經幫助身體自動進行許多生理功能。而自律神經失調,泛指一個人感覺全身都不舒服,它並不是醫學正式名稱,俗稱為神經衰弱。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表現為疲倦、口渴、頭暈頭痛、腸胃問題、肌肉僵硬緊繃、胸悶、失眠、呼吸困難、心跳感、伴隨著憂鬱焦慮,症狀非常多元。

患者也可屬局部自律神經失調,無嚴重毛病,服藥後便會好轉。從神經科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失調為某些疾病的潛在因素,若有長期出現以上問題都應盡速就醫,找出真正的病因並對症下藥。目前醫療上檢測自律神經是否有問題,最常見的方式是測量心率變異性。常聽到的HRV就是「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的簡稱,是利用心跳速度的變化作為指標,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狀態,可以幫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症。

中醫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對應病名,但在中醫古籍《金匱要略》中有類似的描述,如「梅核氣」、「臟躁」、「虛勞」、「驚悸」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半是長期壓力、情緒失調,臟腑受過度變動所傷,傳統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而臟器受損後會交互帶來不良影響,所以中醫是以陰陽失調說明此病。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為「心」,心主血脈、神志,若以中醫臟象來看,則取「肝」,肝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雖然心為君、肝為臣,但中醫學說的肝病證候最符合自律神經失調,且會影響到其他臟器的現象。

中醫面對患者會先透過「望聞問切」做診斷,從中醫學看來,情志不舒會造成氣血不調,如此一來,氣血就不能滋養腦及五官九竅,因此治療此病以「理氣養血,疏肝解鬱」為主。針對情志、氣血、體力進行針灸、中藥、心情疏導治療等綜合療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西醫治療,多半是給予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為主。

談到針灸治療自律神經系統疾病的科學驗證,如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顯示,針灸確實能誘發腦內止痛類神經傳導物質如腦內啡、多巴胺的合成及釋放,以調整自律神經系統所支配組織器官的興奮和抑制相互作用。

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證型

1. 陰虛陽亢證

症狀:臉紅口乾、心煩燥熱、易失眠作夢、頭暈頭痛、健忘耳鳴。舌質偏紅、舌苔少,脈象細。

治則: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2. 氣虛陽虛證

症狀:疲勞無力、食慾減退、腹脹腹瀉、臉色蒼白、頭昏眼花、全身怕冷。患者通常是老年或有貧血的人。舌質偏白、舌苔厚,脈象虛。

治則:補心養脾,益氣扶陽。

3. 肝鬱氣滯證

症狀:情緒焦慮、煩躁易怒,伴有耳鳴、頭暈、頭痛、頭脹、難入睡且易作夢、口乾口苦、便秘。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弦。

治則:疏肝瀉熱,佐以安神。

作者介紹|羅明宇

學貫中西醫的中醫博士

【經歷】
‧佳禾中醫診所 院長
‧台灣中醫師同德醫學會 名譽理事長
‧中國醫藥發展基金會 執行董事
‧張仲景文教基金會 董事
‧義守大學 助理教授
‧台北護理大學 助理教授

【學歷】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中醫博士
‧台大醫學院生化所碩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蘋果屋《中醫對症調理 居家養生寶典:藥膳食療X外治秘方X穴道按摩,羅明宇博士的30年醫案筆記&日常保健療法》。(原標題:情緒失調傷及臟腑而引起)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