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賺到年薪百萬?你只需要10萬的工作量,再靠3個槓桿把薪水拉高

2023-09-08 09:40

? 人氣

怎樣才能賺到年薪百萬?(示意圖/取自Pixabay)

怎樣才能賺到年薪百萬?(示意圖/取自Pixabay)

年薪百萬絕不是年薪二十萬的工作做五份

年薪百萬難不難?難,非常難,做為一個傳統行業的資深打工人,我認識的年薪超過百萬的打工人朋友,有,但確實不多。很多人問我,職場人怎樣才能擁有年薪百萬?我說,首先你得搞清楚一件事,所謂年薪百萬,不是你現在做的工值五十萬,然後再多做五十萬的工,或者你做了五個人的、每個人二十萬的工作,真這樣你早累死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年薪百萬的人,工作量也就值十萬。但是在這十萬基礎上,他們用了槓桿,用十萬直接乘以十,變成價值一百萬的工作。這才是年薪百萬的真相。

當然了,所謂年薪百萬,只是我舉的例子,其實任何拿高薪的職場人都用到了槓桿,不是說只有百萬年薪的人是這樣做的。看完這篇文章,我保證不了你年薪百萬,但至少你可以知道跟別人比你差在哪裡。瞭解到差距,努力才會有方向。

第一個槓桿:突破職位限制

這裡要講的關鍵字,是「職位」。現代企業分工已經非常細密了,寫程式的、管財務的、做銷售的、寫文案的、處理客服的⋯⋯這些都是職位。為什麼單一職位想拿高薪不容易?因為你突破不了職位的限制。

越是分工明確的公司,特別是大公司,越喜歡強調「專業性」,就是要讓一個人把手裡這攤活兒做細、做精。我不反對專業,但是無論多細多精,你畢竟只有一個。

那麼,什麼叫「突破職位限制」呢?我前面講過當年我在國內時,想去爭取去海外崗位,但是英語成績差,直接找到簽證科同仁把簽證搞定的事。以我的職位本來沒有許可權這麼做的,這算一個小小的突破。

後來我在海外某國,有一次項目簽下來了,居然搞錯了發貨。身為專案負責人的我,只好跟技術服務、工程、研發、採購和生產的人開會,天天開,天天吵,吵了整整兩週,終於搞定了,大家都很開心。

過了沒多久,我回國培訓,就拉上一同回去的供應鏈主管,請國內當時負責這件事的生產部門一個小主管,在旁邊餐廳吃了頓飯。這頓飯吃完,我算是完全搞明白發貨的事了。而且,該國有一些特殊的清關政策,包括裡面的一些潛規則,之前我只是瞭解,現在也算是徹底弄明白了。後來只要發貨有問題,哪怕跟我無關,大家都會找我出主意。

這件事,就是典型的「突破職位限制」。

很多人都說,在公司打工就是一顆螺絲釘。拜託,不要因為別人說你是螺絲釘,你就真把自己當螺絲釘了。你的職位確實是螺絲釘,但是只要你願意,可以把齒輪、鑽頭的工作都裝進腦子裡,沒人能攔得住你。一個流程有五個步驟,如果你負責某個步驟,還能同時指揮其他四個人,那很好,說明你可以做一個五人團隊的主管了。公司不需要再派一個人來管你們五個人了,就算派,也未必有你管得好。

你對其他職位的理解,對整個流程的把控,就是槓桿。你拿到的錢,一定會比單一職位更多。

延伸閱讀:工程師一天工作2小時,年薪就達300萬!過來人揭真相:1職缺低調爽

第二個槓桿:多重技能傍身

關於職場技能這事,我先做個自我批評。我是業務出身,一直以來都覺得業務最厲害,其他職位的技能都不過如此。後來換行去做投資,被社會毒打了,我才開始惡補財務、金融的知識技能,雖然比不上人家科班出身的,但至少夠用了。

財務為什麼重要?洛克菲勒第一份工作是記帳員,皮爾卡登第一份工作就是會計,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曾經是會計學教授;全球一百強企業中,55%的CEO都有財務背景,其中23%還持有會計師證照。

我有個體會,當一個市場剛開始還比較混亂、群雄並起的時候,業務技能特別重要。但是等市場逐漸穩定下來,各自占好山頭,從遭遇戰轉成陣地戰時,那財務的重要性就開始凸顯了,比如像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做過業務,現在的阿里CEO張勇就是財務出身。

除了業務和財務,職場中還有許多技能要掌握。有些跟行業相關,比如製造業中品質管理的技能就很重要,有些認證是必須要考的;外貿行業英語是硬技能,你會多國語言最好;像通訊、晶片,這些技術含量高的高端製造行業,你最好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任正非之前明確說,他女兒孟晚舟不可能做華為CEO,就是因為孟晚舟沒有技術背景。

還有一些技能跟行業無關,比如剛才提到的業務、財務,是任何行業都需要的通用技能。此外還有個通用技能用得比較多,就是演講。

最近聽說我的一個高管朋友,要求他15歲的兒子在家人面前演講,站在客廳中間講,任意話題都可以,當眾講滿十分鐘,每月一次。我有點吃驚,想了想也不意外。網上有個話題:為什麼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氣質不一樣呢?和人相處,一個木訥膽小,一個從容大方;一個有事憋在心裡不敢找人商量,一個滿臉寫著「你們都得聽我的」。這氣質能一樣嗎?

當然,演講這種15歲孩子能做的事,許多職場人未必都能做得多好。其他的,像換位思考、寫作、資訊搜集,甚至抗壓能力這些,就不多說了,說過很多次了。

那麼,多重技能傍身為什麼是第二個槓桿?因為公司的任務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越複雜、越困難的任務需要具備的技能就越多。我們說「不可替代性」,往往不是具備某種單一技能的人才不可替代,而是同時具備多種技能,能解決複雜問題的人才太少了。

你的本職技能值年薪十萬。其他技能可以幫你的年薪乘以二、乘以N,甚至更多。

第三個槓桿:理解行業

雖然被毒打過,我還是特別感謝曾經有過的投資經歷。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從整個經濟迴圈的角度去看一個行業,再從整個行業的角度去看一家公司。

你的行業,在經濟迴圈中處在什麼地位?

有些行業創造價值,比如說農業這一行會生產白色的大米、工業這一行會生產黑色的鋼鐵,我們看得到,用得著;有些行業也創造價值,但你不一定能看得到,像常說的服務業,街上做美體按摩的,美甲整容之類的。還有一些行業本身不創造價值,但是它們連結價值,最典型的就是金融業和網路電商。

上面這個分類非常籠統,我建議大家沒事兒的時候可以去經濟部的網站上去看看。

人家說「讀史可以明智」。歷史在哪兒?官網這些公開資訊,就全是歷史資料。你把某類資料製作幾張表,看一看,對某些城市、某些行業,國家做出了什麼判斷?國家最關心什麼?你所在的省份和城市,政府是怎麼想的?這些都一目了然。

順帶說一句,剛才說職場的通用技能,「資料分析」也得算一個。之前有人說,要把一份工作吃透,沒三年根本不可能。我說:「對,有些工作技術含量很高,很講究一萬小時定律,但是對自身行業的理解用不了那麼長時間。

投資領域有個說法,叫作「一週弄懂一個行業」。你做為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條件比外人便利得多,同行的溝通、行業論壇、技術峰會、諮詢報告⋯⋯你差的不是條件,而是有沒有這個想法。

那你問:「我理解行業是為了什麼?理解行業真有這麼重要嗎?」我想說:是的,無比重要。理解行業,只為了把兩件事做好:尋找機會和預知風險。

你看那些總經理、副總經理和總監,每天不過就是開開會,出差見見客戶,做做彙報,這有什麼難的?他們做的事本身不難,搭飛機住酒店嘛,講幾句話嘛,確實不難。要不怎麼說,他們工作量也就值十萬呢?最難的東西,是他們的腦子裡那些經過多年沉澱、長久思考、反覆試探的那些東西─機會在哪兒?風險在哪兒?如何決策?

做決策才是最難的事,比你做了幾個文案、裝了幾封標書、簽了幾個訂單要難得多。因為具體執行只影響趕路的快慢;但是決策決定公司趕路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是路越走越寬,還是一條窄路走到黑。

如果你一個決定就能幫公司多掙三五千萬,那你的年薪百萬在老闆們眼裡不過是毛毛雨。

作者介紹:格總

工作經歷豐富,曾任職於五百強企業、民營企業、小公司、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跳轉過通訊、環保、能源三大產業。

從職場小白變成職場黑手,專注於職場底層邏輯剖析,面對各種職場困境都能見招拆招,六年來寫了逾六百篇職場系列文,為職場人在個人成長、人際關係、職場晉升、職業規劃方面,提供高價值建議,原創文章被多家商業職場類自媒體轉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職場的邏輯:廣大上班族扎心痛讚的自我提升指南》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