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仇富心態,是因為嫉妒心作祟!他用一個真實血淚故事,道破窮人難以翻身的2關鍵

2023-01-16 14:54

? 人氣

實現財務自由需要先培養理財觀念。(圖/取自xFrame)

實現財務自由需要先培養理財觀念。(圖/取自xFrame)

我在蒙特婁東區長大,此區住的大多是工人階級家庭。由於我們家是專業租房族,所以便在當地一個方圓只有三個街區的小社區租了間小型三房公寓。這裡的建築物結構都一樣,而且互相連通。我小時候總喜歡跟朋友爬上屋頂,從街頭跑到巷尾,前提是不能被大人抓到,那時的街頭暗巷與工廠就是我們的遊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對街有間牛奶裝瓶廠, 我還記得以前常跑到廠裡的裝卸場玩耍。工廠的水泥地板有兩條大型輸送鏈條,日夜運轉不休,將成箱的牛奶與奶油送往在工廠外等候的貨車。某天下午我和朋友突發奇想,打算爬上輸送鏈條,看看最後會被送到哪裡。就這樣,三個不過八歲大的野孩子便偷偷摸摸地溜進工廠,打算來場探索之旅,臉上掛著藏不住的笑容。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裝瓶工人臉上吃驚的表情與心照不宣的微笑,他們當中完全沒人出聲警告我們。

以六○年代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可移動範圍其實不算小,每人只須花十分錢,就能搭三十分鐘的公車到市區。然而,這趟貨車之旅卻帶我們走得更遠,最後得以一探富人區的風景。我還清楚記得從貨車上向外看,可以見到一幢幢精心維護的紅磚豪宅,坐落於修剪得宜的草坪上。草坪上有楓樹、橡樹與垂柳,排列得整整齊齊。此處寬敞的街道與兩旁的路樹散發著一種柔軟、寧靜的氛圍,與我們社區那片單調的陽台與久未維修的人行道有著天壤之別。

我深愛陪伴我成長的環境;但在親眼見過富人區後內心起了個念頭,那就是這些打扮得光鮮亮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高我們一等。我確信父母也潛移默化地助長了我的想法,他們對金錢抱持著迴避態度,認為自己不配擁有錢,而那些富人的內心都是貪婪、腐敗的。

我父母曾經歷過經濟大蕭條,覺得人的恐懼、焦慮或憎惡全都源自金錢。我母親是孤兒,自小就受法庭監護;但屢屢都被分配到貧民區的寄養家庭內。母親知道如何靠小聰明求生存,只要逮到機會就會設法利用寄養系統的漏洞。她在十三歲那年雖終於成功被分配到市郊一戶小康家庭;但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我父親生在一個大家庭裡,家人相處氣氛融洽,每週都會上教堂。但父親在十三歲那年被迫輟學,進入社會以供九個弟弟妹妹上學。他在油漆工廠找了份工作,負責焊接油漆罐蓋子他常對我們幾個孩子說:「我那時每星期賺八元,其中六元都交給家裡,剩下的兩元才是自己的。」那時的他以身為藍領階級為榮,每天努力工作,賺取微薄的薪資。

母親的童年過得並不安穩,身邊的一切隨時有可能被奪走。她懼怕權威也不信任權威,因而發展出一套根深蒂固的貧窮思維。父親與母親的成長背景雖不盡相同,但兩人卻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默契,那就是對富人抱持懷疑與憎恨的態度。我父母對富有的定義向來曖昧不明;但我在孩提時期便隱約感覺到,在他們眼中,只要擁有房產並居住在環境較好的社區的人,就是富人。

「懷才不夠」才會嫉妒別人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家的財務問題其實不過是一種感受,而非現實。我的父親任職於鐵路工會,母親在身體狀況好轉後擔任護理佐理員,一家人永遠都吃得飽穿得暖,每年聖誕節時,小孩們也都能收到禮物。當時我有些來自單親家庭的朋友有眾多兄弟姊妹,必須依靠社會補助維生,這些人才是窮人,我們不是。

父母在養育我們時,總以貧窮思維看待事物;但長大成人後的我開始抗拒這種思維帶來的絕望感,並深信在另一個地方有更光明的未來正等著我。當時我認為財富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自己也已做好準備,無論如何都要成為有錢人,邁向更光明的未來,於是把所有事情拋諸腦後,一心一意追求財富。那段期間我成了一個沒有興趣嗜好的人,每到週末就徹夜狂歡,藉此發洩工作累積的壓力。不知不覺間,我的人生開始按照崇拜腳本上演。

克隆茨與布里特認為,一些人在對待金錢時會遵循多個腳本,這或許能解釋我在某些情境下的感受。就拿某個周日下午驅車載家人兜風時,發生的一件小事當例子。我們當時位於城裡有錢人較多的區域,當我駛經一間遊艇俱樂部,看到這些披著藍外套的俱樂部會員時,便下意識地酸了幾句。追根究柢,之所以會做出這些惡意評論,是因為發自內心認為這些人都很勢利眼,加入俱樂部不過是為了彰顯地位。莉絲聽到後轉頭望向我,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並當著孩子的面質疑我剛剛的發言,我隨口回了幾句空洞無力的反擊後便舉白旗投降。其實我的評論毫無邏輯,充滿了惡意與偏見,動機是源自內心深處的不確定感與父母的迴避腳本。

即便我自認目前對金錢的態度是警覺的(存錢、投資與守財);卻依舊會被過去那些不健康的腳本影響。每當我放下防備時,內心深處的迴避者與敗金者就會蠢蠢欲動。

貪財心理,可能源自童年陰影

不少人認為,太關心錢過於膚淺與市儈,並引經據典,拿《聖經》中的句子「錢財乃萬惡之根」佐證。然而,這句常為人錯誤引用的句子實際上應該是「貪戀錢財乃萬惡之根」,所以錢財並非萬惡之根,對其過分癡迷才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錢的本質是中性的,可以用來為善或作惡,能讓人變得驕傲自大或謙遜惶恐,重點在於是用怎樣的態度對待金錢。

《金錢,財富,永恆》(Money, Possessions, and Eternity)的作者蘭迪.奧爾康(Randy Alcorn)曾說,《聖經》中談論到錢的經句共有兩千三百五十句,表示耶穌對金錢的想法遠比天堂或地獄還多。因此金錢並不市儈,而是個相當複雜的議題。

四個問題,揭露你的看錢心態

克隆茨與布里特和眾多財務規畫師、教練與心理健康治療師合作,設計了一份網路問卷,並取得四百四十二份有效問卷。最後兩人再根據問卷數據完成金錢腳本研究,並設計出預測工具。問卷受訪者主要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四十一至五十歲)白人(82%),平均收入為六萬五千美元。此研究的樣本數量雖太小,無法用以解釋所有人對金錢的看法,但我相信這項研究仍有很高的價值。它創造了一種語言與思考方式,可以用來解釋我們對於金錢的深層想法與感受。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詳細探討實現財務自由的六大實證原則。這六項原則淺顯易懂,能輕鬆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然而,我們之所以不付諸行動,原因則和人類所有行為的動機一樣複雜。請你花些時間思考這四種金錢腳本,並問問自己最常用的是哪一套,以及為何會選用這套腳本。透過這類反思,你會漸漸發展出自覺意識。大家都知道,非理性情緒會讓人失去應有的自由與應得的財富,而自覺意識正好可以阻止我們回應這類情緒。

請花點時間閱讀並回答下列四個問題,再用紙筆大略寫下想法與感受:

1.面對財務議題時,我的態度最符合四種金錢腳本(迴避、崇拜、地位、警覺)中的哪一種呢?(若有一種以上,請按最常使用的腳本依次排序。)

2.為何我會遵循這種腳本?(兒時經歷、父母影響、家族傳統等等。)

3.在我開創快樂、健康的財務人生時,這套腳本是給我動力還是成為阻力?原因是?

4.我今天能做什麼正向的改變,讓自己的腳本變得更好?

作者介紹|大衛.艾許(David Ash)

是創業家、全職投資客,也是TIGER 21(全球高淨值人士學習交流網)卑詩省溫哥華分會創辦人,管理市值達75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大衛為了紀念母親,特別用她的名字薇薇安(Vivian)設計了一套過渡性安置計畫,專門為溫哥華的弱勢女性提供臨時住房,並因此獲頒考夫曼基金會社區服務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務自由的條件:破產青年脫貧翻身的真實血淚故事,6條原則改變你的一生》(原標題:Chapter 5 實證原則第二條:分辨想要與需要)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