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募到3749萬!柯P強悍競選團隊哪來的?原來這群厲害人才,全是靠「它」海選才成軍…

2018-07-27 15:04

? 人氣

柯文哲七月初於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 進行競選團隊人員招募。(圖/Yourator,數位時代提供)

柯文哲七月初於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 進行競選團隊人員招募。(圖/Yourator,數位時代提供)

柯文哲海選徵才使用的新創職涯平台Yourator 究竟有什麼魅力?而他們又如何看待台灣職場與求職者之間的巨大鴻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柯文哲在七月初時宣布,競選團隊將以海選方式選出。他們選用的海選平台是新創職涯平台 Yourator。或許新創圈的人對 Yourator 很熟悉,不過台北市長競選團隊與新創職涯平台的結合,卻讓人有不少想像。

為此,我們特地與 Yourator 創辦人陳秋瑜聊聊,深度理解他們與柯文哲團隊合作的細節,以及他們如何替新創公司找尋人才。

(圖/蔡仁譯攝,數位時代提供)
 Yourator 創辦人陳秋瑜。(圖/蔡仁譯攝,數位時代提供)

柯文哲找競選團隊,看準數位產業人才

「是柯文哲團隊主動找上來,不過針對柯文哲競選團隊,與其他企業客戶處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陳秋瑜笑著說。

柯文哲決定用海選方式,選擇 Yourator 來招募競選團隊成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打造不一樣的選舉風格,符合柯文哲推動的開放政策;另一則是因為預算,如果從 landing page、網站系統開始重新打造海選網頁,將會花一筆更可觀的開銷,因此才選定現有的求職平台合作。而與新創企業保持良好關係的 Yourator,便在新創人脈的串連下與柯文哲競選團隊連上線。

「 如果你注意過柯文哲競選團隊所需要的人才,與新創現在在找的人才相當契合——數位產業人才,」陳秋瑜說,「除了小編之外,發言人就是 PR(公關)、文宣就是內容,數位產業人才在選戰中越來越重要」。

而如同一般企業用戶找上她,Yourator 同樣給予柯文哲競選團隊在文案、工作敘述,甚至是宣傳時段上的建議。不過陳秋瑜講完之後自己謙虛地更正,「應該是分享,他們團隊也有很厲害的人才,講建議有點太過了。」

柯文哲七月初於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 進行競選團隊人員招募。(圖/Yourator,數位時代提供)
柯文哲七月初於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 進行競選團隊人員招募。(圖/Yourator,數位時代提供)

不過,過程也是戰戰兢兢,畢竟 Yourator 從未替公眾人物,更別說是柯文哲這樣的鎂光燈吸引器做人才招募。最終柯文哲競選團隊在六個職缺上共收到 1,893 封履歷,而後續的篩選 Yourator 選擇完全不參與。「畢竟那是要跟他們一起共事的人,由競選團隊親自篩選比較適合」陳秋瑜說。

深度了解職缺需求,協助新創招募人才

Yourator 與一般佈告欄式的求職網站不一樣,除了專注以新創公司做為客戶對象外,還提供招募顧問。顧問內容包含文案撰寫、工作描述,甚至職缺是否符合現在人才市場現況等,而不僅僅是將職缺擺在網站上。

「很多新創公司第一次招募,也沒有專職的人資,我們會深入了解他們事業內容」陳秋瑜解釋道。職位需求、公司裡的人在做什麼事情、每一階段的徵才狀況,Yourator 都會深入了解,採用這種麻煩的方式,就是為了打造 Yourator 難以被快速複製的護城河。

「求職網站的技術門檻並不高,跟客戶的關係,決定這條路能走多遠」陳秋瑜說,因此 Yourator 才選擇深度經營與客戶的關係。

不過,提供文案與工作描述上協助,是否會造成文字過於溢美,讓許多人年輕人「誤入歧途」的情況?陳秋瑜則說並不是完全替新創撰寫,而是「建議」與「調整」。與 Airbnb 早期替租屋者拍攝照片的情況有些類似,在內容導向的力量驅使下,許多平台都需要兼做內容顧問。

目前與 Yourator 合作的企業約 600 家,有效職缺數量 700 個左右,並不算特別多。對此,陳秋瑜則解釋道,他們很密切地控管有效數字,頻繁與企業溝通是否徵到人,因此職缺數字並沒有巨量成長。

挖掘企業文化,找出求職者關心的亮點

除了深度了解企業的徵才情況之外,Yourator 也推出了「三分鐘看新創、職場專欄」等看似跟招募業務並沒有直接相關的內容。

對於協助求職者理解企業文化的內容,陳秋瑜笑著說,她大力要求企業不要講太多商業模式,而是講述整體的組織文化。「我會很直接跟他們說,你們在《創業小聚》上講過的東西我不要,我們要從別的角度切入。」

陳秋瑜表示,「《創業小聚》比較聚焦在商業模式、募資進度,我們盡量不問這些問題,而是問他們如何看待人才、團隊的工作模式以及對人才的期待。」

而企業文化相關的內容,很多都不是訪問創辦人,而是訪問企業員工,為什麼走上新創這條路,又或者在公司內有什麼體悟。

「過去在父母那個年代,找工作是為了溫飽、穩定以及安穩過日子,現在的求職者更在乎自我價值」陳秋瑜說。比起薪資,現在求職者更在意對社會有沒有貢獻、是否達成自我實現,透過事先了解企業文化,對求職者來說多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

(圖/蔡仁譯攝,數位時代提供)
(圖/蔡仁譯攝,數位時代提供)

台灣的困境:職場與人才認知有鴻溝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新創抱怨找不到人才,對此陳秋瑜認為,目前全台灣都缺乏人才體系的培養,除了外商與大企業之外,求職者進到公司後大多無法受到有系統的培育。年輕求職者喜歡進大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做的事情被定義的很清楚。 要進新創就要學著自己「定義問題」,但這是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的弱項 。

不過,新創阮囊羞澀,難以投入資源培育人才,對此又該怎麼解決?陳秋瑜認為現有資源其實很多,不管是技術社群或是數位人才所需的技能培訓;付費又或者是免費的講座與課程坊間都相當多元。「重點是公司有沒有心培養新進員工」陳秋瑜說。

另外一個她所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企業都只想要即戰力。

「現在企業的徵才心態應嘗試從『符合條件』,轉換成『具備潛力』,在新人進公司的前幾個月讓他密集地去參加活動、課程來培養技能。」陳秋瑜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很多企業列出來的工作敘述,市場上根本沒有這種人存在,像是『具備 10 年 UX 經驗』,雇主跟求職者之間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

想對求職者說的話:做就對了

看了無數個職缺、無數的應徵者,身為一個求職平台,有什麼話想要對求職者說呢?

陳秋瑜說,求職者的自我提升當然很重要,想辦法觀察組織內的問題,理解公司的挑戰,以及在這個框架下自己能夠發揮的價值。

接著她引用了哈佛法學院畢業生 Pete Davis 的畢業演講:「現在年輕人處在一個會在 Netlfix 轉台 30 分鐘,選不定要看啥就去睡覺的時代。」

最重要的永遠是「做」。

陳秋瑜認為,也許是因為社群網站,讓年輕人都處在一個很憂慮的狀態,常常在同一個職位上待三個月、半年做不出成果就很挫敗,或者是花半年時間去找一份只會做三個月的工作。花了太多時間只看不做,反而忽略了「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找到一個不錯的職位就想辦法投入、做出成果吧!」她說。

文/陳君毅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柯P海選徵才就靠它!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數位人才在選戰中越來越重要)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