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亞洲四小龍,為何韓國以大財團為主,台灣卻是中小製造業?

2022-11-04 14:05

? 人氣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動出口貿易的猛爆性成長,使香港轉型成一個純金打造的貿易港和金融中心。從統計數字來看,香港是中國商品貿易最大的出口港,中國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地,也是中國對外投資最主要的去路。香港的轉型工程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巨大工程的附屬工程。改革開放成功,香港也轉型成功。在1997年香港主權尚未回歸之前,中國已經透過「前店後廠」的臍帶連結,完全主宰香港的經濟命脈。2000年以後,經營成功的中國企業陸續在香港上市,吸收西方的資金,香港又成為外國投資人分享中國經濟成長果實的平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星港的轉型,基本上是「脫製造業」的過程,但同時又利用周邊國家的製造業來完成服務業的升級。這個模式台韓無法複製,因為台韓都有很大的製造業,若脫去製造業,產業的空洞化很難填補,而且台韓的後院也沒有別國的製造業可以利用。台灣在轉型的過程中曾一度試著利用中國的製造基地,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最後以失敗收場。台灣不是轉口港,中國經濟崛起後,台灣各港口的吞吐量都直線下跌,和星港運量激增的命運完全相反。台灣可以為中國製造加值的領域還是製造,不是服務,因此以發展服務業為目標的「亞太營運中心」本就缺乏營運的基礎,沒有成功的條件。即使當年沒有「戒急用忍」政策的干擾,「亞太營運中心」的命運應無不同。

台灣和韓國的轉型都必須建立在製造業升級的基礎上,和其他高度工業化國家所走過的路徑是相同的。台韓產業組織差異很大,但在工業化初期走的道路類似;工業化後期的發展則殊途異路。在企圖改變供應鏈地位時,韓國企業展現強大優勢;其優勢不只來自企業的規模較大,同時也來自企業集團內部的高度垂直整合。規模大有助於實現研發和行銷的規模經濟,垂直整合則有利於掌握關鍵零組件和材料,關鍵零組件和材料是品牌廠用以實現產品差異化的重要元素。韓國的三大企業集團,三星、現代、LG都建立高價值的全球品牌,成為帶動產業轉型的火車頭,韓國在2018年就突破每人所得三萬美元的關卡。台灣則先經過一段企業大型化的過程,最後也相當程度的改變供應鏈的地位,但主要靠技術實力,而非品牌;品牌從來沒有成為台灣產業轉型的主要力量。雖然產業組織有所變動,但台灣始終沒有形成韓國式的財團結構,台灣大企業仍保持高度的專業分工,和低度的垂直整合。

作者介紹:陳添枝

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經建會和國發會主委,現為台大名譽教授,清大台北政經學院約聘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