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7年育種,新品種桂丁雞端上總統餐桌!這30年老公司,轉型研發雞肉界的和牛

2022-02-08 14:10

? 人氣

有色雞更是養雞業當中比較冷門的區塊。在台灣養雞大約分為賣雞肉與賣蛋兩大模式,賣雞肉當中又可分為白肉雞和有色雞兩大項,白肉雞由歐美國際性育種公司育成,含脂率高且肉質鬆軟,養殖時間短即可出售;有色肉雞則包含土雞、仿土雞、烏骨雞、鬥雞和閹雞,換肉率低且養殖時間長,但肉質結實Q彈,也比較符合亞洲人的料理需求以及口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凱韾的創業一開始就和其他小型業者有所差異,而至今四十年的經營過程,恰好符合管理學界討論農業轉型為農企業的標準範例:從技術、品牌、供應鏈到經營模式,每個環節都有所改變,因此,凱馨的經營與轉型,也被政大商管中心撰寫為企業研究個案。

凱馨由鄧學凱的父親鄧進得創辦,父親早逝、家境貧寒的鄧進得,由於頂呱呱創辦人史桂丁的培育,得以到日本學習雛雞性別鑑定,成為養雞產業中具有專業技術的「雛雞鑑別師」,在各養雞場翻看雞屁股鑑定小雞性別,每天十四小時的辛勤工作,練就鑑別錯誤率只有千分之五的功力,遠低於業界容許值的2%。

鄧進得的眼光不只在於看出小雞的性別,掌握創業時機也相當精準獨到。

當時白肉雞市場已經有包括大成和卜蜂等大企業財團投入,鄧進得想要經營養雞場,較冷門的「土雞」是資本額有限之下的唯一選擇。他深入研究過換肉率(又稱料肉比,一公斤飼料可讓雞隻增加的公斤數),決定從「仿土雞」切入,第一年就從原本負債百萬,賺進千萬。

「我們就是從無到有,」鄧進得開始養雞時,鄧學凱國小一年級,他們也正好見到養雞產業從「藍海」變成「紅海」的過程。「我爸說以前1970年代就是一年養三批賺三批,大賺小賺的差別,沒有不賺的,」鄧學凱說,台灣養雞戶的規模大部分在兩萬隻以內,「大概一年可以賺到將近1,000萬,在民國75年以前,差一點也有500多萬。」但是1980到1990年以來就是賺一批賠兩批,養雞開始成為紅海產業。

1991年,財團開始進攻土雞市場,鄧進得預見價格將大幅波動,於是砸下1,200萬元把規模拉大,正式成立電宰廠,跨足下游屠宰和冷凍等供應鏈。而在此之前,凱馨已經蓋了飼料廠,「那時我國小五年級,」鄧學凱回憶,公司的資本額也在十年間,從1,200萬大幅增加到1億7,000萬。

靠技術起家,繼而憑著精準的眼光預見市場變動,凱馨前期營運相當順利,1997年爆發豬口蹄疫事件後,也使得禽類肉品大受歡迎,凱馨獲利頗豐。

1990年代末期,業界傳出政府將配合「關稅曁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通過《衛生屠宰法》,明文禁止活禽私宰。當同業還在觀望之際,當時是國內唯一土雞專業電宰廠的凱馨認為機不可失,大動作舉債近5億元,於2001年擴廠,從八百坪擴大到六千坪,產能從一天近約八千餘隻擴充到十萬隻,想順勢擴大營業額,還可以發展代工業務。哪知道,禁宰活禽的政策只聞樓梯響,舉債擴廠的沉重壓力,使得凱馨開始進入鄧學凱口中的「黑暗期」,這段時間長達十餘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