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場拚大數據 14%退貨率變1%以下

2017-07-01 22:30

? 人氣

凱馨實業執行副總經理鄧學極。(攝影者.楊文財)

凱馨實業執行副總經理鄧學極。(攝影者.楊文財)

超市裡,人潮擁擠。剛下班的職業婦女們站在冷藏櫃前,拿起一盒分切好的雲林土雞腿;2小時後,餐桌上就多了一道三杯雞佳餚,當大家大快朵頤之時,可能不知道,這是在一年前經過縝密精算的生產排程,用大數據被「做」出來的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3年起,亞洲最大專業有色雞(土雞、烏骨雞等雞種)電宰場凱馨,成立統籌中心來分析銷售數據,憑藉著即時掌握訂單及生產排程,讓曾高達14%的退貨率,在短短3年內,降至1%以下。在此之前,根本沒有雞肉行業會想到用大數據,去理解消費者,甚至更改生產流程。

4年前,凱馨面臨了龐大危機:消費者形態改變。當時,小家庭不習慣吃全雞,加上傳統祭祀的活動降低,讓傳統土雞的全雞需求量持續下滑。加上盤商客戶持續砍價,一度,凱馨陷入虧損。

凱馨毅然決定開發全雞分切市場,把全雞拆成不同部位來賣,並且增加滴雞精等周邊商品,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為土雞找新出路的同時,管理難度因此暴增。

原來,過去的產線只做全雞電宰,產品只有一種,很單純,但開發超市、大賣場的分切品後,每天要生產超過30種規格的產品,從倉儲、生產管理和分切產線的員工,全都要重新調整工作流程,內部衝突不斷。

為了找出問題,凱馨執行副總經理鄧學極和主掌業務的哥哥、凱馨總經理鄧學凱,決定成立跨部門統籌中心,從源頭的小雞孵化、育成、電宰生產到銷售,一一建檔並以量化數據呈現。這完全迥異於同業們「憑經驗」養雞的邏輯。

連結賣場數據後,他們發現。用於拜拜用的公雞需求,體型在2.4公斤以上為市場主流,但雞隻育成過程中,體型有大有小,就像同一個父母生的兄弟姊妹,高矮胖瘦都不同;透過分析庫存的數據,鄧學極發現,1.8公斤的公雞,連兩年的庫存量超過8萬隻,全都變成滯銷品,超過保存期限就報廢,吃掉公司獲利。

於是,他們將該體型的公雞從全雞轉為分切品,開發出400公克的清雞腿產品,在全聯等超市量販通路上架。

由於新規格是超市通路的獨家,符合小家庭一餐的分量。去年,其出貨量超過74萬盒,比2013年成長3.6倍,為公司帶進超過7千萬元營收。

他們因理解消費者的細節需求,還可回過頭,去改善源頭飼養端的流程,以降低成本。

「土雞的生產鏈很長,上下游若沒整合好,會造成浪費,」他指出,種雞下蛋、孵化成小雞,飼養育成到上市,至少要9個月,生產規畫必須在一年前就擬定,過去大家都是用經驗,但現在,他們讓消費者行為說話。

鄧家兄弟實戰的成功經驗,讓員工終於服氣,他們並非被生產排程系統「綁住」,而是讓凱馨能有條不紊的管理。原來,為讓生產更精準,過去分切產線上、下午各領1次料,現逐步改為半小時領1次,掌控訂單及出貨的生管和業務員,也必須每半小時更新進度。

出貨快,讓凱馨的冷藏肉品鮮度佳,售價比同業高出2成,更有競爭力,從虧損到轉為年賺約5千萬元。

面對顧客需求越來越少量多樣的時代,養雞業要靠整合資訊打這場戰爭,鄧學極說,現在凱馨替自己制定的目標是:「用國際化的設備、規格,說國際的語言,讓台灣土雞能整廠輸出,走向國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