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紅遍海內外,軟實力即將超越美國?他道出亮眼票房背後,最深的兩大隱憂

2018-01-27 09:30

? 人氣

老炮2.png
電影最精彩之處就是老混混決心為兒子弄好跑車找來昔日兄弟的過程。(圖/觸電網 - 電影情報入口網@youtube)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票房黑洞

至於票房系統的正確性,中國現今已是戲院電腦與電影主管單位連線的即時票房系統,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效率,在於每張電影票有5%的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觀眾到電影院現場賣票,櫃檯的現場售票人員並未將售票資訊鍵入電腦,而是以手寫的座位紙條給買票者。這麼做,當然是省掉5%的稅,這也就是所謂的偷票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也有買票房的手法。電影畢竟是個生命週期很短的媒體,票房不佳可能馬上下片,製片方或發行方為了營造滿場觀眾的聲勢,買下午夜場的票房試圖證明電影熱映全天滿座。然而,媒體記者實地考察,卻發現現場空無一人。這幾年也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類型。這種情形主要是上市公司透過投資電影打知名度,藉以抬高股價。

大家都聰明,卻沒好結果!

中國電影生態水很深,但我強調,中國電影票房上升是趨勢,是可以感覺到的事實。只是,中國人很喜歡強調中國人很聰明──中國電影主管單位設計一個即時票房系統作為收稅的依據,這很聰明、電影院用手寫的座位紙條逃稅,這也聰明、製片方或發行方買票房製造聲勢,這也厲害⋯⋯。但是,大家都太聰明的結果有時是壞結果──票房數字失去公信力

從電影審查剪刀手到票房的各種鑽營,看起來是電影的事,但仔細琢磨,其實正是中國社會的縮影。

作者介紹|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二000年,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現場,在北京生活十二年,中國觀察作品包括《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二0一一,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中國課》(二0一二,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相關專欄包括《蘋果日報》「拆哪,這樣的中國」(二0一五—二0一六)、《or旅讀中國》「瞅中國」(二0一三年迄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拆哪電影院】中國電影軟實力裡的硬傷)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